第六章 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第六章 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第1/3页)

    良久之后,御花园内的气氛终于好了一点,曹植也渐渐的冷静了下来,他觉得还是得把,一些事情更透彻分析给曹丕听。

    于是,在沉思了一番之后,曹植又缓缓开口了,“二哥,这次的隐患不同以往,也必将会是自秦始皇嬴政,实行郡县制以来,又一次石破天惊的改革,而且也是必须要经历的改革。”

    皇帝.曹丕随即也点点头说道,“是啊,听了刚刚子健你(曹植,字子健)对这些隐患的分析,这是让人不寒而栗。只是......子健你有没有解决这个隐患的突破口呢?”

    曹植本身也想着将这几年,自己对这个隐患问题的一些个看法和分析,讲给曹丕听,也好一块想主意。这样正好,曹丕既然发问了,自己也好直接回话了,“不瞒二哥你,对这个读书人的隐患,小弟虽然没有十足的解决方案,但是已经有了突破的方向,接下来二哥你就听我好好跟你说。”

    说罢,坐在青石上的二人,又往中间凑了凑。只见那曹丕的脑袋往这边靠了靠,曹植将脑袋往前伸了伸,然后不紧不慢的说道,“刚刚小弟对读书人的能够做的事情,已经分析过了。在这些其中呢,自然是入仕的人占得比例更大一些。可现在呢,就有这么几个问题。

    一、前朝之时,朝廷使用的官吏选拔的制度,乃是众所周知的‘察举制’。这察举制的具体细节呢,自然也就不必细说了。它是一套自下而上的人才推举制度,在前朝初期也确实为帝国朝廷,推荐了不少有真才实学的能人志士。可是到了前朝后期,这套制度已经彻底完蛋了。尤其是桓、灵以来,这套制度已然成为了某些公卿大臣、名门望族的私人工具。乃至于出现了,‘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的状况。

    因此,陈群.陈长文,在对这套制度进行了彻彻底底的梳理之后,重新制定了一套更为合适的、先进的制度,也就是在建安年间就已经开始推行了的‘九品官人法’。那陈长文也因此,成为了我大魏朝三公之中,专门掌管天下教化的司徒大人,当然这陈长文也绝对配得上这个位子。

    这陈长文也确实有大才,不禁制定了我大魏朝的《魏律》,还写出了这九品官人法。

    这九品官人法也果然名不虚传,不过短短数年的时间,整个帝国的朝堂自上而下,吏治为之一清。更为重要的是,它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而且九品官人法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朝廷,有利于加强朝廷的权力,这可是前所之未有的好处。

    可是经过十几年的时间,这套制度的缺陷也已经慢慢的暴露出来了,而这暴露出来的缺陷也是造成,现如今读书人无处可用这个隐患的重要原因。

    二哥,你我都知道,这九品官人法评议人物的标准乃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而现在朝廷中,充当中

    (本章未完,请翻页)

    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