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官家要讲课了

    第二百零五章 官家要讲课了 (第2/3页)

计检录局的统计,目前大宋耕地有七点六亿亩,比元丰年间增加了一亿亩左右。当然了,此前我朝的耕地面积,一直都是预估数,很不精确。”

    “田地增加了这么多,田赋却只从两千八百万石增加了两百万石,看上去很不正常啊。其实很正常。首先,大宋大兴水利,对黄河、淮河、海河等多条为害多年的河流进行了治理,天灾减少了,人祸也被压抑。所以粮食产量稳定。粮价十年未变,就是实据。”

    “其次,南海地区每年进口的粮食,多达七百万石,有效地填补了我朝某些地区的粮食缺口。粮食产量稳定,又有进口粮食补充,田赋却没有增加多少,这是因为朝廷逐年降低了田赋和地租,尽量让粮食留在百姓们的手里。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大宋百姓不缺粮食吃了!”

    掌声又一次响起,赵似一眼扫过去,看到这些学子各个都激动欣喜,有的激动得满脸通红。

    真好,成均大学教出来的,都是一群忧国忧民、鲜血还未凉的有为青年,而不是一群精致利已或犬儒的精英分子。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玄机,粮食产量稳定,田赋却在逐渐减少,百姓们手里的粮食一年比一年多,粮食价格就卖不起价,损失最大的是那些拥有大量田地的地主世家们。

    相反,粮价稳定或者下降,对普通自耕农和佃户影响不大,粮食对于他们来说是保命的根本,不是来钱的源头——现在活路多了,分部分田地种些经济作物、农闲时出去打打散工,都能挣到现钱。

    赵似又等了十几息,然后右手往下压了压,把掌声迅速消散。

    这时,宇文虚中在传递上来的纸条子里,选了几张递给赵似——这次讲话之前就说好了,会场上大家有什么意见,递纸条子上去,经过整理和挑选,赵似再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

    “嗯,有人递纸条子问,既然耕地增加这么多,粮食产量却保持稳定,这些田地拿去做什么?问得很好,但是朕不满意。如果你是管仲学院的学子,朕就更加不满意了。既然知道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去调查研究呢?这可是关系到民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