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盲穿“三度”

    184.盲穿“三度” (第2/3页)

太细太短。

    市立总医院倒是有类似粗细的银管,是卡维为了给病人导尿让拉斯洛做的。可这种管道只有前后两个开口,对于蛋白含量较高的脑嵴液分流引流来说还是太过单一了,会导致引流不畅甚至梗阻。

    面对这种困难,卡维只能在术前另辟蹊径:“让你们收集的羽毛笔呢?”

    “都在石炭酸里泡着呢。”

    “长度大约要10cm,直径3mm。”这是卡维之前要求准备的穿刺替代品,“上下有些浮动没关系,关键在于周围的羽毛得给我弄干净。”

    “全医院上下一共55支笔,我们挑出了3支,为了去掉羽毛,我们还把管壁削掉了一层。”

    “磨滑了么?”

    “非常光滑。”

    传递器械的二助送上了三根“穿刺管”,长度和直径都符合卡维的要求。材质上虽然没有金属那么坚固,但相比其他需要做分流的病人,桑蒂尼夫人使用的时间其实并不长。【5】

    “这根前端太细,不能用;这根中间裂缝太多,不能用;这根......这根倒还不错,不过得再加工加工。”

    卡维用细针小心地在管壁上戳了几个小洞,很快做成了19世纪简陋版的脑室穿刺针。在保证外壁基本光滑的前提下,卡维手里拿着笔管,准备从钻孔处直接插入脑室。【6】

    这是决定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需要考虑穿刺的深度、角度和力度,任何一个出问题轻则昏迷重则直接死在手术台上:“穿刺位置已经确定,角度对准前方眉弓,入针的深度么......”【7】

    卡维边解说,边开始用力,将穿刺针头扎了进去。

    整个手术剧场内,没有人说话,两个助手也没有任何其他的操作,所有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桑蒂尼夫人的脑袋上。

    1cm......3cm......5cm......【8】

    从头皮到脑室距离并不长,在这短短的5cm距离中,主刀必须忍住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在穿刺针进入了5cm后仍然没有出现脑嵴液的时候,抛开杂念的主刀医生就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和病人的脑部结构、和自己、甚至是和空气斗智斗勇。

    对于神经外科新手而言,从针头开始进入大脑开始算起,直到深入头皮5cm都没见到脑嵴液的整个过程都非常磨人。恶心程度随着深入不断递增,最后逼迫他们作出选择。

    这时候一般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穿刺深度还不够,那就需要继续向前,说不定再往前1-2mm就能进入脑室了。可如果真的是方向不正确,那不管进入多少距离都在损伤其他脑组织。

    越深入,损伤越多也越重。

    可能是脑室脉络从,引发脑内出血【9】。

    可能是间脑,造成感觉障碍、情绪异常;也可能是脑干,影响自主呼吸和心率调节。【10】

    如果医生“怂”一些,可能会把没有脑嵴液判定为自己穿刺角度有问题。这时候肯定不能半路改变穿刺方向,只能按原路退出穿刺针重新选择合适的角度穿刺。

    但重新穿刺并不代表面对的情况有所好转,穿刺角度的问题依然存在。要是进入5cm后管口出现了脑嵴液,那手术室内皆大欢喜,可要是仍然没有出现呢?

    这时候是继续深入,还是退出后再一次重来?

    如果选择继续深入,那说明刚才的判断有问题,那到底是这次角度正确,还是刚才自己选择退出的角度正确?

    如果选择再次退出,重新穿刺即使成功了,总共三次的穿刺也已经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大脑损伤,病人可能已经失去了相当多的神经功能。而对医生而言,这就是一次彻彻底底的失败。

    此类立竿见影的手术失败极易让主刀医生产生心理阴影,会进一步影响之后的其他手术。

    而且这还是在手术成功的基础上,如果连第三次也失败了呢?

    当然,这些都是刚开始做穿刺手术的新手需要困扰的问题。像卡维这样的老手,即使手上有生疏,对于穿刺角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