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火出圈的和声学课程(4K二合一)

    第一百三十九章 火出圈的和声学课程(4K二合一) (第2/3页)

作品的宏观结构,我们需要想清楚笔下的音乐将包含哪几个‘面’,是重复还是变化,先是什么再是什么,所以有了《曲式分析》。”

    “而最后...”

    这次范宁拿上了一把红、蓝、绿、黄...五颜六色的粉笔。

    他把总谱中不同声部的音符符头,染上了不同的颜色。

    “这是配器。”

    “我们不只发明了一种乐器,同样的音高和节奏,不同的音色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我们必须考虑赋予它们什么样的性格,所以有了《配器法》。”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当我们在讨论作曲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纵向的和声进行、横向的旋律对位、横纵交织按面组合的曲式、以及不同音色和性格的乐器选择...这就是粗放的《作曲学》应该细化的方向,也是我在秋季学期四个月要导论的《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分析》《配器法》。”

    一些在众人心中模湖不清的概念或思维方式,此时逐渐被范宁擦去了迷雾。

    原来,一首音乐作品,一套作曲理论,应该按照这四个维度去考虑,自己平日不是没有考虑过它们,但很多时候过于纠结杂糅,从未像今天这番思路清晰!

    “诚然,音乐写作不是数学题。”范宁说道,“我们按部就班用理论指导作曲,也未必能写出大师级别的作品,但关键在于——比例,或概率!”

    “我们中绝大多数人无法成就音乐大师,但将理性与灵感结合,普通人更容易尽可能地接近他们的伟大思想,原本庸碌的匠人,或许能成为青年艺术家;原本的青年艺术家,或许能成为着名艺术家;而那些已升至较高处,仅差最后一层屏障的求索者,或许就是缺少一次理性与灵感的融会贯通...”

    很多人认为音乐理论是庸碌的科班生才学的东西,真正的大师都是随心所欲挥洒灵感而神作频出,这不对,这其实是某种一厢情愿的臆想。

    如果去仔细查询音乐大师们的生平,不说全部,至少八九成都能找到类似“xx期间在某某大学,或跟随某某人学习和声/对位/作曲”的字样。

    大师,恰恰是音乐理论学得最扎实的那一批人。

    范宁打开自己准备的教桉:“嗯...需要再强调一遍的是,由于课时有限,无法深入讲解,我的四门课程都只是‘导论’,请大家更侧重于改变思维、寻求启发,以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框架。”

    “那么,就让我们从第一门课程《和声学导论》开始,逐步走上理性和灵感融合的艺术道路。”

    已彻底进入状态的600余名师生正襟危坐,紧握钢笔,竖起耳朵听讲。

    “两个音同时发声,即为‘和音’,大于等于三个音同时发声,即为‘和弦’,它们的不同组合连续往下进行,就是音乐的‘和声’变化。”范宁单刀直入,言简意赅。

    “常用和弦分三种:三个音的组合称为三和弦、四个音的组合称为七和弦、五个音的组合称为九和弦。”

    “在我们的常规语汇中,和弦构造呈三度叠置,最低的音是‘根音’,往上则称‘三音’、‘五音’...不管和弦中的音符上下关系如何改变,这些名称都固定不变。”

    “我们使用和弦,可以用原位,也可以用转位,以最简单的i-sol是原位,而改变了某些音符的八度位置则是转位...将do提高八度放在上面变成mi-sol-do后,高低音跨度变成了六度,因此这个第一转位又称‘六和弦’;再将mi也提高八度放在上面变成sol-do-mi后,由于跨度包含一个四度一个六度,因此这个第二转位又称‘四六和弦’...”

    “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台,默写一下常见和弦的原位和转位表...”

    范宁先是梳理了最简单的和声定义,从构成与转位,讲到正三和弦的tsdt(主-下属-属-主)功能体系。

    如果说《基础乐理》是高中数学,那么《和声学》等课程大概相当于微积分,对于已具备扎实基础的一流公学音乐科班生,去听这些东西很容易理解,就像高中毕业生学习大一课程般衔接自然。

    不过所有人都觉得,范宁教授的梳理归纳极为系统全面、极为清晰有序,单凭这一部分,在“教桉质量”上就胜过了通行的《作曲学》。

    “接下来开始讲授四部和声写作的基本原则。”

    从这里开始,听众第一次有了极为惊讶的感受。

    四部和声作为严肃音乐的最基本形态,类似于美术的素描,类似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