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与“旧日”有关的是...(4K二合一)

    第一百六十四章 与“旧日”有关的是...(4K二合一) (第1/3页)

    「这个,我可以留言吗?」

    5月21日晚的第四场「生而爱乐」系列音乐会,中场休息时间,一位穿着改制灰旧棉袄,头顶的黑毡帽下露着几根染色头发的青年,看到了走廊上的留言墙、柜台、钢笔与特质贴纸后,有些犹豫地问向一位女性工作人员。

    自开幕季的第一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始,留言墙已经有了40多场海报,往前延伸超过60米远了。

    「听众都可以留言,先生。」

    登记领取完的三十秒后,一场白色贴纸粘到了今晚的演出海报下:

    「我讨厌被任何人说教,除了台上的音乐家。」

    当捏着票根的听众在走道上闲逛时,不免有人会注意到包围交响大厅的留言墙。

    几场下来,越来越多的初次聆听者,尤其是占主体的劳工们留下了贴纸。

    这个年代的大多农民和小贩都不识几个字,但劳工、学徒和小文员却是受教育程度相对高一些的阶层。

    尽管限于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他们较难形成鲜明的观点或专业的论述,但至少能遣词造句,表达自己的直接感受。

    大部分内容简单直白,直抒胸臆:「太好听了」、「罕见的感动」、「向音乐家们致敬」、「我希望下次还能买到票」。

    字迹也歪歪扭扭,谈不上体面优雅。

    但随着这些劳工们的贴纸逐渐变多,人们发现有不少口语化留言,在细细品味之下却十分具有哲理意蕴。

    「话语结束后,音乐出现了。」

    「在听到真正的美好后,我发现过往的人生一塌糊涂。」

    「我开始迷恋善良。」

    这段时间留言墙的讨论一直在如火如荼持续,但艺术界和媒体界对于「生而爱乐」系列音乐会带来的争议后续讨论,总体陷入了某种诡异的沉默状态。

    直到5月中旬的一篇《霍夫曼留声机》专题报道,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才开始出现。

    这篇报道的源头,同样是来自特纳艺术厅的留言墙。

    它的标题,来源于一张之前新年音乐会海报下不太起眼的贴纸:

    「一部被忽视的教案:「卡洛恩教学法」或「宁式教学法」。」

    他们的首席研究学者对这句话里的命名方式产生了兴趣,于是在一番刨根问底地探访后,有了这篇专题报道:

    「那场震撼的新年音乐会已经过去挺久了,很多人对其带来的极致审美体验理所当然。是啊,因为它出自卡洛恩·范·宁之手,出自旧日交响乐团之手,出自数位大师和著名音乐家热闹非凡的联袂演绎……」

    「于是,有一个放在显眼处的事实也被「理所当然」化了:小调合唱幻想曲》的升华方式是合唱,极致的欢乐也是来自于合唱,它是这部伟大作品的灵魂所在,这不错,可诸位是否知道,合唱团里的那些孩子们没有任何音乐基础!就在登台的三个月前,他们还在一塌糊涂的原生家庭或昏天暗地的机械工厂中度日,除了一副条件比平均线稍好一些的嗓子外别无他物!这一切,都是源于他们在接受「音乐救助」的过程中,用到了「卡洛恩教学法」或「宁式教学法」!!」

    「当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们对「音乐救助」的固有认知就会被彻底打破,我们此前认为这无非是「兜底」性质的基础音乐教育——让孩子们在业余生活里唱唱歌,初步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可事实截然相反!短短三个月的训练后,他们在新年之交成功担任起了那部作品的最后一块拼图,并且是拼图中最为光辉绚烂的部分,这根本不业余!这比专业还专业!!」

    「而更惊讶的事情在于,当进一步了解「卡洛恩教学法」的结构时,我们发现它

    前中期竟然不教五线谱,不教基础乐理,甚至不用钢琴,只需一把音叉就能开始教学,这简直颠覆了音乐教育的基本常识!范宁先生在设计它时所考虑的是孩子们最坏的基础条件,其原理在于「音乐本能激发」和「内心听觉训练」,由于「人声是最好的乐器」,青少年交响乐团也同样需要上这门课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