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挺好的

    第145章 挺好的 (第2/3页)

企业,从筹备到生产,他们是经历者,有着先天的优势。

    私了说,这些人有着各自背景和支持,同管理处的人更加的熟悉,组织工作也更方便,甚至就是他们以前部门划转过来的项目。

    别看景玉农现在把持着联合企业的筹备与建设,真正到了分蛋糕的时候,她能留下五分之一就算是大胜利了。

    当然了,这并不妨碍她对联合企业的延伸管理,没有人规定一个干部的属性。

    在管理属性上,只要到了联合企业,只要她还是联合企业的负责人,那么就得归她管,听她的意见。

    所以杨凤山是将这个属于李怀德的项目拿出来,交给景玉农,任由这个项目命运多舛也没什么意见。

    从最初的不看好,到现在的不得不伸手,以及未来的展望,他都持保守态度。

    即便是做成了,那也是大家一起分担责任,承担压力,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

    杨凤山的这种意见和部署是得到了杨元松的同意和支持的,所有班子成员都赞成的,李怀德能怎么着?

    所以李怀德也是在经过这种一人对抗所有的无奈过后,选择了合作和分化、拉拢等手段。

    与谷维洁合作,将居民区项目让给谷维洁,也让谠委直接参与了厂办这边的业务。

    当然了,这个业务是具体的项目,有限制的,也是有困难的,不然他的做法同样会引起杨凤山等人的不满。

    这一招直接打在了杨凤山和杨元松协作的软肋上,让这种因为他而出现的默契又增添了一份不确定。

    而随后李学武在生产管理处和技术处的所做所为诠释了什么叫做的分而化之,消弭对方实力于无形。

    也让聂成林体会到了什么叫做釜底抽薪,众叛亲离。

    杨凤山至今仍然不理解邝玉生和夏中全的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

    也不明白聂成林是如何让保留地的两个生产单位走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如果说单纯的利诱,让邝玉生和夏中全违背了思想和纪律也行,可纪律检查所得,两人均没有在与保卫处的合作项目中获利。

    不仅他们没有获利,技术处那些设计师和生产管理处的那些干部们也都没有拿补助,全都发放给了一线工人。

    这就很让人费解和头疼了,这算是聂成林,或者说是他自己,正在挑战工人队伍。

    纪律检查过后他们两人都感受到了深深地无力感,如果邝玉生和夏中全德行有亏,怎么处理都行,下面的干部也不会姑息。

    但是,工人劳动所得,业余时间补助金,自有项目管理与合作,上面下达的政策支持,怎么解?

    无解。

    查根源?

    查保卫处?

    查了!

    不是没查!

    工作组带着专业的人去查的!

    查完不是乖乖给人家道歉去了嘛!

    保卫处这些项目的管理人李学武没有获利,其他保卫处的人员都没有参与到这些项目的管理。

    只有保卫处财务室在管理着账目,但这些账目就应该是财务室管理,这是工作。

    而在管理过程中根本也不产生利益,钱去哪了?

    钱花在哪了?!

    这个问题在今天的倡议书上写的明明白白:向保卫处学习!

    学习什么?

    全都要学习!

    从思想层面,正治学习,组织结构,经济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面学习保卫处的先进经验。

    这么多项目,这么多的钱,全被李学武花在了人员训练、技术升级、设备升级、武器换代以及训练场建设和技术研发上了。

    就工作组检查人员后来说,从保卫处查出来的经济账目总共超过了十八万元之多,但都是用在了以上那些地方,内部职工福利仅占了很小的一点,完全够不上违规红线。

    这也是工作组负责人冯道宗亲自去保卫处致歉的原因,也是这一次开展学习保卫组先进经验倡议的原因。

    保卫组纯洁的让人可怕,关键是这么多钱的背景下,这些干部还能保持清明的头脑和清晰的思路,以及坚决的战斗力。

    这个时候,十八万元,都能无忧无虑生活一辈子了。

    几个人分也够不用上班就生活一辈子了。

    但就是凭借这种头脑和思路,以及战斗力,让保卫处在风雨飘摇的今天成为了轧钢厂所有人公认的最后一道红线。

    完整的、能自我供养和发展的训练体系,严格的办公秩序和纪律,年轻化的干部团队,专业的技术人员队伍,保卫处的战斗力不容质疑。

    钱花的让检查组都咧嘴心疼,账又管的让检查组负责人咧嘴肾疼。

    检查组尚且如此,杨凤山对李学武,对他在与生产管理处和技术处之间的合作又能如何。

    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两个部门的负责人不明所以,还以为跟李学武的关系有多好,多亲密,对自己单位里的人做了多大的贡献呢,稀里糊涂的就跟人家走了。

    就这,当他找两个部门的干部开会谈话的那次,这些人还都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呢,当他讲着眼大局,正治站位的时候恐怕都想着李学武的这种做法没毛病,是个好人呢。

    啥叫执迷不悟啊,让两个部门的干部都承认他的思想,认可他的做法,遵从他的指使,追寻他的理想,心甘情愿的不要补助,一心一意地在为一线工人谋求福利的方向上持续奉献,这就叫执迷不悟。

    你跟他们讲什么大局和正治都没有用,他们站在了一线工人的位置思考问题,站在了实用主义的思想上考虑正治。

    这两个部门的人都已经被李学武所掌控了,更是被他以身作则的行为以及人格魅力所折服了,一样是无解的情况。

    要不说杨凤山气聂成林无能呢,手里的两个部门都被人家偷了,还在生拉硬拽、一意孤行的执行着老思想,旧观念。

    就连杨凤山都不敢再提专业工人从事专业工作,处室不应承接和管理其他项目的话了,他还敢这么强硬。

    出现今天的状况杨凤山已经不疑惑了,只有反思。

    胜败乃兵家常事,反思方为久胜良方。

    继李学武玩过釜底抽薪后,李怀德再用一计偷梁换柱,扭转乾坤,不仅推了居民区这个耗费精力以及人力的项目,还将李学武早就给他规划的销售处揽在了怀里。

    别人看不上销售处,觉得销售处一无是处,什么都干不了。

    但李学武不这么觉得,听了李学武建议的李怀德也不这么觉得了。

    没有一无是处的单位,只有一无是处的主管领导。

    李学武跟李怀德说过,没有哪个领导是不管业务的,不管业务也当不成主要领导。

    副厂级进步常务副,必然是要在具体业务上有大作为的。

    轧钢厂最大的业务部门就是生产管理处了,最巧的部门就是技术处了。

    如果再一直揪着后勤处不放,那李怀德就永远都是一个负责后勤的副厂长。

    现在手里有着后勤处,有着调度处,再来一个销售处,产运销一条龙,绕过封锁搞业务,一样能成事儿。

    生产管理处和技术处不用想的,即便是现在李学武对这两个处室有着较大的影响,但并不足以让李怀德对这两个部门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李怀德偏要掌控这两个部门,李学武先前做的努力前功尽弃不说,也会引起上面和两个部门对他的反抗。

    有的时候机关里的关系就是这么的复杂,能合作,但不能主管。

    信服一个副处长,但不能信服一个副厂长。

    李怀德也不需要去费力降服这两个部门,利用好手里的几张牌足够了。

    打好贸易牌,不用承担生产责任和生产周期,靠短平快建立越来越大的销售和调度网络,让轧钢厂内以及轧钢厂外的部门都需要这个网,进而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李怀德知道李学武喜欢织网,他更欣赏李学武的这种能力,所以这个建议他很喜欢。

    不光是李学武给他的建议和构想,他自己也就自身的关系重新梳理了这个关系网,脑子里有了一个很明确的概念。

    用一个贸易项目将调度处、后勤处和销售处捆在一起只是一小步,后面的步子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稳。

    年中会议了,炼钢厂的董文学就要回来了,到时候他是要找董文学和李学武再次进行商谈的,轧钢厂生产管理处可以放弃,联合企业可以放弃,但是炼钢厂不能放弃。

    就像边疆办事处一样,这几个节点都是贸易的重要组成支线,未来发展的延伸空间,必须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关于今年董文学进谠组,炼钢厂厂长职务在三年任期内卸任的事情,他是要跟董文学进行一次比较深切的谈话的。

    在充分掌控炼钢厂之前,这个厂长的位置得盯牢了,站稳了,把住了。

    虽然有李学武这个后继在等着,但李怀德对炼钢厂的位置还是不放心。

    随着董文学整顿炼钢厂,并且开始转型和变革后,越来越多的目光放在了炼钢厂上。

    半年的努力就已经开始了新型合金钢的发展,未来在实验钢材的领域一定会有大发展。

    关于炼钢厂提出的五金商品研发项目,李怀德是持支持态度的。

    他不是支持这个项目,而是支持李学武的战略眼光和董文学的执行能力。

    这对儿师徒的能力有些复杂,师父性格保守,理论和执行能力强;徒弟性格稳中求进,思想和战略眼光犀利,两方互补的很完整。

    保卫处有今天的成绩,或者说保卫处能被他们这么快的掌控和创造成绩,离不开两人的这种性格互补。

    李学武帮助董文学在炼钢厂设计的发展之路是没有问题的,帮助李怀德在联合企业的项目上设计的思路更没问题。

    既然不能自己干,那就换个赛道,让别人干,等着摘桃子就是了。

    队伍的建设和锻炼完全可以放在后勤处、调度处和销售处上来。

    销售处是大有可为的,只要网点铺开了,业务做好了,完全可以成为轧钢厂最重要的处室。

    也就是这个时代生产为王,计划经济耽误了销售处的发展,后世哪个单位能不宠着销售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