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卑劣和小人

    第180章 卑劣和小人 (第2/3页)

不生气,也没有任何反应。

    只是在接到李副厂长和谷副书记的电话后安排了青年突击队做好协助工作。

    这不是在帮张国祁打短工嘛,还是吃力不讨好的,甚至是都没对那个小兔崽子动手。

    李学武当然不会对刘光天进行报复,这是在自找麻烦。

    现阶段是大讨论,谁都可以说,凭什么他李学武不能说。

    现在要是针对刘光天,那就是把工人的视线都集中到他的身上,这不是他想要的。

    李学武的预算是,这些对他的套路要分散化,不能形成真正的指向,让工人去怀疑,去探索,去讨论。

    慢慢的,等他将一件件事做出来了,到时候的恍然大悟的效果会更好。

    就刘光天站在那号丧几嗓子的影响力,李学武手里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关系有关系的,还能摆不平?

    他就是故意的,只有他被针对了,被议论了,才能说明他是忠诚的,他是受了委屈的。

    李学武看了看沙器之疑惑的眼神,点了点桌上的茶杯,示意他添水。

    随后在沙器之忙完后说道:“现在是夏天,蚂蚱正是活泼乱跳的时候,等秋天就好了,你想看蚂蚱都找不到了”。

    这话沙器之懂,不就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嘛。

    那,谁是蚂蚱?

    谁是蚂蚱谁知道,李学武也知道沙器之疑惑的是刘光天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胆子叫板李学武,他不能解释,更不会说。

    拿起李副厂长转过来的文件,是张国祁汇报的,关于这一次外出之行的。

    在越州,张国祁就着李学武提供的关系,找到了越州第三食品厂,谈妥了未来一年期的黄酒供应。

    针对贸易商品,提供了边疆办事处的特产,以及钢城、京城的特殊产品目录,以供对方选择和谈判。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越州第三食品厂收购一部分从边疆来的水果,同时预定了未来边疆特产的肉食品。

    哪都缺肉,这个是硬通货,有这个作为主要贸易商品,走到哪都能打开局面。

    因为越州紧邻魔都,内靠临安,有港口和海运优势,方便下一步的往来。

    李学武是不敢去魔都和临安搞事情的,所以选择了在他们中间的越州成立办事处。

    张国祁已经在越州选好了办事处办公地址,就报告上介绍,该处建筑位于主城区,临街带院,前身是馹伪时期的东亚银行分部。

    内有三幢楼,均为三层,成品字形分布,方便办公和设置店铺。

    因为张国祁是代表轧钢厂去的,当地也比较重视,初步谈判中已经表示,该处建筑现为出版社租用,可以调剂给轧钢厂。

    李学武看了看张国祁谈的价格,六万八千七百元。

    不知道怎么谈的,还特么有零有整的。

    这个数字李学武不能质疑,也不会问,李怀德把这份报告转给他不是让他揪着这些细枝末节说的,而是看整体。

    钱多钱少都是厂里的,张国祁给厂里办事,自然不会搞别的。

    整体来看,张国祁的越州之行算是圆满的完成了李学武要求的事项和任务。

    选址李学武也很满意,其后的谈判和签约自然是要李怀德去,跟他没关系。

    越州本地支持轧钢厂办事处落户,估计也是盼着轧钢厂能在当地建厂,或者招聘本地的人员呢。

    当然了,这都是应当的,轧钢厂在人家的底盘上做生意,哪里能不照顾当地的条件。

    一个是用工,一个是利税,只要轧钢厂在当地开展经营活动了,就能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

    重要的是,钢铁厂一直都是各个地区的工作重点,如果能在家门口订购到京城轧钢厂的产品,何乐而不为呢。

    轧钢厂在当地开设办事处就是要提供这种订购服务的,其他比如商店经营和开展贸易工作都是三产和副业。

    越州,是李学武选定的一个关键点,比魔都安全,比临安更方便走水路,未来是要用航运代替铁路运输的。

    钢城、津门、越州、港城,这是李学武选定的四个主要贸易地点,也是可以支撑航运的关键位置。

    未来的轧钢厂贸易一定是以航运为主,因为铁路的限制太多了,运费也是个问题。

    李学武预想中的是,除了边疆无法利用其他渠道完成运输,剩下的城市能用船的用船,能用汽车的用汽车,尽量不占用轧钢厂宝贵的铁路资源。

    毕竟铁路不是自己厂子里的业务,跟京城火车站合作也仅仅是方便从京城出发,或者京城车站本身有的指标。

    如果车辆去了其他城市,是要占用别人的运量的,这种消耗得不偿失。

    主要的三条线:

    第一条线,京城—钢城,主要依靠原有的运输指标,以炼钢厂为基础,发展贸易和生产业务,转移重工业生产能力。

    未来炼钢厂将代替轧钢厂成为主要生产基地,结合当地生活成本低的优势缓和轧钢厂工人的生存压力和物质冲突矛盾。

    京城与钢城互联互通,打通资产和资源运作壁垒,轧钢厂必将能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第二条线,京城—乌城,该线路目的性比较单一,主要是利用两地物产差异,以及配给上的不同,来实现物产交换。

    说白了就是,乌城现在的发展还很落后,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缺少生产力。

    什么是生产力,科学和技术就是生产力。

    那轧钢厂就要用科学和技术去换取乌城的自然资源,用以丰富京城以及周边人口聚集而造成的资源不平均现象。

    这种行为国家自然也是在做的,但依靠供销系统本身是覆盖不到所有城市和地区的。

    轧钢厂不跟供销社抢大面,李学武跟李怀德制定的目标是,只盯着肥肉吃。

    因为肥肉太多了,就算是被咬了几口,供销社也不会在乎的。

    况且现在又有政策支持,轧钢厂只要符合规定,同时又能跟供销社协调好供销关系,那这就不是矛盾。

    轧钢厂总没去做供销社自己的业务,而是开辟了一个特殊渠道而已。

    到目前为止,双方合作和发展的还是比较融洽的,尤其是马主任今年有望更进一步,未来的合作会更好。

    第三条线就是京城—津门,别看现在李学武没在津门布局,办事处还都在计划中,可津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只要打通了津门到京城的火车运输线路,那就相当于打通了航运线路。

    京城到津门,快车只要两个小时,货运最多半天时间。

    李学武在钢城的基地太小了,只能作为维护和生产基地来运营,航运还得看津门。

    现在正在洽谈和办理的航运业务会有二十七艘千吨级货船从津门港码头装货,运往半岛以及港岛。

    虽然在最高层面上双方没有建立明确的关系,但是互相的贸易还是存在的。

    就李学武了解到的,六零年与霓虹的贸易额是两千三百万美刀,到今年已经发展到四亿七千万美刀了。

    这是什么概念,今年是什么情况,外部环境又是个什么情况,两方面在没有建交的情况下贸易额已经达到了这个高水平的额度。

    原因就在于六二年十一月份双方互换了一份《LT备忘录协定》,该协定有三个原则,那就是官方协定,民间合同,以及个别照顾。

    贸易发展是成倍数增长的,而贸易往来则是需要航运基础的。

    国内的造船业发展缓慢,虽然近几年从其他渠道引进了造船设备,但造船也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行业。

    千吨级货船是海上航运的基本吨级,调查部同津门的协调工作并不困难,难点在于当前的形势不明朗。

    不过李学武不担心这个,因为他知道这件事姬卫东敢说行,那就是从外事和调查部两个方向都有信心。

    李学武在给李怀德的筹划中,并没有说东风航运的事,但提到了造船。

    这也是在董文学家里说起未来计划时预定的造船业目标,轧钢厂是要有自己的运输船队的。

    外包可以赚运输的钱,内则可以承担轧钢厂本身的产品运输任务。

    李怀德对于李学武所规划的未来是很认同的,这已经锁在了他的保险柜里,是他上位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未来五年,他要在轧钢厂有大作为,大抱负的,李学武属于是画大饼送枕头,很合他的心意。

    越州将会是第二个办事处建立目标,津门则是第三个。

    津门比越州落后并不代表它不重要,恰恰相反,津门的位置太过于重要,李怀德是要慎重的。

    因为李学武在计划中建议在津门港和越州港分别设立轧钢厂货运码头。

    津门港货运码头要比越州早才好,因为离得近,三、五年内建好,正可以同船队同时运营。

    这个项目太大了,他现在搞不定,一个是钱,一个是影响力。

    除非他掌握了轧钢厂,调动上下的资源来实现这一目标。

    暂时做不成,那张国祁在津门就没有多停留的必要了。

    张国祁在津门虽然仅仅停留了一天,但也已经完成了既定目标。

    关于在津门建立办事处的决定李怀德还在犹豫中,不过因为越州已经谈下来了,津门海产也完成了谈判,津门办事处的筹备也要提上日程了。

    下一步是张国祁再去津门,还是李怀德亲自过去,因为离得近,怎么都方便。

    越州不仅仅有黄酒,津门也不仅仅有螃蟹,物产互动才是贸易的根本原则。

    现在已经是七月份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会太久的。

    现在外面的形势已经到了快要天崩地裂的情况了,而轧钢厂也受此影响,事态急剧变化,照他估计,两个月以内,尘埃落定。

    紧急抽调张国祁回厂,李怀德考虑的也是这个问题。

    在津门,张国祁只来得及停留了一天时间,跟津门海产公司匆匆达成了协议就往回赶。

    不仅仅是李怀德给他打了电话,谠委办公室主任汪宗丽也给他打了个电话,说是谷副书记约他谈话。

    众望所归!

    年中会议前离开京城时他还是个带罪之身,无用之人,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