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连连看

    第364章 连连看 (第2/3页)

    “咱们厂要迎来大发展了!”

    许宁高兴地笑道:“我在钢城能明显的感觉到这种变化和进步,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了”。

    “是你们一线职工在付出和努力啊”

    李学武微笑着再次打量了许宁,点点头,道:“比以前沉稳多了嘛”。

    “谢谢领导栽培”

    许宁感激地说道:“没有您的关爱和帮助,哪里有我今天的进步”。

    “嗯,也学会拍马屁了~”

    李学武没在意地笑了笑,说道:“行啊,学什么不是学,学会说话也是好事,有进步就好”。

    “谢谢领导”

    许宁丝毫不在意李学武的话,很是开心地道了一声谢,随即说道:“不敢耽误领导时间,现在给您汇报我的工作,请您指导”。

    这边说着,他已经打开了带来的笔记本,开始给李学武汇报他在钢城的工作。

    李学武一边听着,一边拿了烟盒给他甩了一根烟。

    端茶过来的彭晓力帮许宁点了,得了许宁一声客气。

    彭晓力跟许宁不是很熟,以前他在厂办,对方在保卫股,没啥交集。

    不过他们都是年轻人,一个是领导秘书,一个是领导爱将,客气中又带着天然的亲近。

    听着许宁的汇报,彭晓力也在做笔记,是为了领导,也是为了他自己学习。

    沙主任在交接的时候讲的很清楚,领导很喜欢问以前的事,答不上来可不行。

    许宁在钢城的作为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阶段:整理整顿、制度规则、培训培养。

    同董文学一起去钢城,他是带着任务和决心去的,配合领导完成对炼钢厂的整肃任务后,又坚决执行总厂保卫处的管理方针。

    能坐在这里汇报工作,就说明他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目标。

    调令是早早就下了的,在之前他也有听到风声,所以李学武问及边疆办事处的工作计划时,他也是说的很具体、很切合实际。

    总结起来也是三点目标,一是要稳固现有工作基础,充分结合地缘条件做好管理。

    二是要拓展合作方向,切实同地方单位展开有效沟通合作。

    三是主动配合上级完成贸易项目搭建以及运营,保证采购与销售工作顺利完成既定目标。

    不说大话,不说虚话,许宁太清楚李学武的办事风格了,给领导汇报工作有一就说一,有二就说二。

    给领导汇报计划时,能做的说,不能做的不说,有用的说,废话不说,在这吹牛皮是要被拉清单的。

    以前是保卫处,现在是保卫组,从来没有哪个干部敢在李学武这里吹牛说大话的,真敢立目标的,那都是拼了命都敢做到的狠人。

    诚实简洁的工作作风,直接影响到了全体保卫人员,就连厂里已经推行的办公制度里也有这个影响因素。

    按照彭晓力的说法,厂里这一季度的办公用纸节省了百分之二十,意思就是以前的文件里有五分之一都是废话。

    李学武给许宁的叮嘱很简单,八个字,好好工作,注意安全。

    好干部不用你总是盯着他,更不用你教着他,他自己会学习,会成长,只要在关键时刻扶他一把就成了。

    更多的要表现出关爱和照顾,让对方体会到组织的关怀和关注,一颗心摆正,人歪不了。

    你且品着,走歪路,绝对是上行下效,刚从大学里出来的学生仔没有一个励志要做和珅的,都哭着喊着要学焦裕禄。

    说环境不好,说群众里面有坏人教唆和诱惑,全属扯淡。

    一层带着一层干,一层做给一层看,上面的领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下面的想跑进步都找不到门路,他跑什么啊?

    他跑歪的永远不能进步,真抓实干的步步高升,不用你收拾他,同一级别的都能把他排挤出去。

    所以纪监通报上常常都会讲,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产生了恶劣影响云云,就说明他给下面带来了不正之风。

    简单的八个字,既叮嘱他要做好工作,又关心了他的安全和生活。

    只要李学武做到了,他许宁准是不敢偷懒,更不敢有歪心思。

    这就是为什么李怀德一次又一次的从李学武这里往外调人重任。

    明明知道从李学武这里出去的干部都深受其影响,骨子里都刻着记号的,但他还是会用。

    一是他无人可用,二是保卫处出去的干部不会出事,至少不会像是金耀辉这样的丢大脸,还得让他帮着擦屁股。

    他又没有当老妈子的癖好,有些位置只要他没有动歪脑筋的意思,放上李学武的人,谁都动不了歪脑筋。

    临到中午下班前,两人的谈话便已经结束,李学武本打算带着他出去吃的,可许宁客气着谢绝了。

    就在他们谈话期间,分局那边来了电话,说是下午要开会,案子有了新的线索。

    许宁就是再想跟领导一起坐一坐,也是不好意思耽误领导工作的。

    知道领导对他还是一如既往的信任和支持就行了,表现的太过了反而生分。

    李学武给许宁放了几天假,在京城多待几天,再回来就不是很方便了。

    许宁家里有意给他安排相亲的,想着最好是能快点结婚,好陪着他一起去边疆。

    这一点作为领导,李学武也是很支持的,甚至是在他未来配偶的工作安排上也有支持意见。

    他现在是正科,对象好找的很,以前在钢城忙,他们家里抓不着他,这次回来说啥都得定下来的样子。

    下楼送许宁,连带着去食堂吃饭,路上两人又聊起了人事招录指标的事。

    这是厂里职工最为关心的热点话题了,一批又一批的指标下来,一批又一批的职工子女进厂实习培训。

    什么叫福利啊,什么叫待遇啊,什么叫发展啊,职工们关心不到,但身边发生的事是实打实能看见的。

    以前一万多人的厂区现在又充实进来八九千人,周边的土地正在被规划成一座又一座的新车间。

    第一期招录的工人已经完成实习正式上岗操作了。

    而因为这些人上岗而淘汰下来的工人也完成了分流工作。

    在标准化生产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势必要将一部分主观和客观上不符合要求的工人甩下来。

    初中学历以上的新招录工人在技术上难免生涩,但有着更大的成长空间。

    这个时期的高级工人为啥这么少,为啥这么的金贵?

    不是技术标准卡的严,而是工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受教育程度满足不了生产的技术等级学习需要。

    人事处在做完第一期的招录职工培训工作以后给出的数据显示,未来出现高级技术工人的概率已经大大的提升了。

    不可能全部成为八级工,就是七级工、六级工大面积出现也不要奢想,但三级工和四级工的数量快速增加,就会满足基本生产需要。

    五级工和六级工的技术尖子成为骨干技术力量的时候,这次的技术和人员迭代工作就算是实现了基础目标。

    而甩下来的工人要么重新学习和培训,重新考核上岗操作,要么服从调剂分流。

    分流的方向主要有下行技术岗位、三产、手工、服务以及建筑等方向。

    不能把工人淘汰到社会上去,只能物尽其用,能干什么干什么,最不济的就去干体力活。

    轧钢厂新建项目有很多新的岗位,全都干不了,那就只能去搬砖盖房子,反正未来五年要不断的搞基建,有的是需要人力的地方。

    现在搞技术和人员更新迭代,看似残酷,可总比未来饭碗砸了,所有人被迫推向社会的强。

    只要有新人进厂,前面的人就会有压力,也有工作的动力,淘汰下来的工人一部分要退休,一部分则是被分流。

    所有人都清楚,干体力活终究是不如干技术活的,有对比就会有方向。

    只要产品卖的好,只要质量有保证,只要管理不出现漏洞,工人所创造的财富是一定能够满足他们生活的。

    良性循环,优胜劣汰。

    后来的大崩盘其实工人没有做错什么,跟福利、待遇、养老等等都没关系,是脑袋坏了,心也坏了,手脚再努力有什么用?

    ——

    下午一点半,李学武的指挥车滑进了分局的大门。

    院里正站着几个人,看见李学武的车还抬手打了招呼。

    韩建昆停稳了车,李学武打开车门主动问道:“有好消息?”

    “好消息,也是坏消息”

    赖山川抽了一口烟,苦笑着说道:“他们也是刚出完现场回来吃的饭,我们这正说着呢”。

    “走吧,上楼一起说”

    他给其他人招了招手,道:“郑局已经在等着了,今天有的忙了”。

    李学武同他一起往楼里走,身后跟着治安组和刑事组的办案组成员,大家都说起了闲话。

    保密要求,院里空地上还能聊一聊案子,进了楼行走时就不能再说了。

    赖山川扔了手里的烟头,给李学武问道:“郑局说明年要添置装备,更新一批车辆,你们厂那台车什么时候下线?”

    “最早三月份试车”

    李学武边往楼上走边解释道:“基建部分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机械设备正在生产和运输”

    “算上安装和调试,以及零部件库存储备,真正生产得到六月份了”。

    “真着急啊”

    赖山川笑了笑,说道:“郑局拿回来的材料我们都看了,便宜耐用正合适我们的使用环境”。

    “你知道,上面给分局明年的换车指标才多少?”

    “五台!”

    他给李学武比划了一个巴掌,道:“就五台,怎么够分的,现在治安环境这么差,机动力量跟不上,很容易出篓子”。

    “现在好了,一台212的钱能买五台红星羚羊的,二十五台车下来,一下子就能缓解大部分问题了”。

    “叫你这么一说~”

    李学武抬了抬眉毛,道:“我们厂的汽车好像定价定便宜了啊!”

    “便宜点好!”

    赖山川笑着指了指楼上,轻声说道:“你没见着高局愁预算愁得呢,谁跟他要钱跟谁急”。

    他说完还拍了拍李学武的胳膊提醒道:“躲着点吧,小心给你再要实惠!”

    “呵呵呵~”

    李学武轻笑道:“六千都已经是亏钱赚吆喝了,别人可拿不到这个优惠,再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