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发展与变革
第426章 发展与变革 (第3/3页)
不讲究什么祸不及家人那一套,更不会固执地以为山里的家属跟这件事没有一点关系。
但他很清楚,他要的是什么。
求财不求命,杀人永远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深渊。
所以,大强子深刻领悟李学武传递过去的信息,只是将他自己坏到了村里人的对立面,并没有恶到人神共愤。
吉城,是相对于
边疆回收站发展第二弱的单位。
这跟吉城的工作迟迟没有打开有一定的关系,更因为轧钢厂的办事处在去年下半年才实施联系也有关系。
加之张万河在本地的势力盘根错节,整理和管理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造成了去年吉城回收站的发展起步早,发展晚了。
不过也要看到下半年李学武去过一次后的实际情况,盈利情况已经快速扭转。
贸易调度方面,依靠钢城本地优势,通过铁路线连同吉城和奉城,老彪子也在同西琳合作,双方向进击奉城市场。
木材和山货已经成为轧钢厂贸易链条上的特殊商品和热门选择。
这是大宗交易,每一次的运输都是成火车皮的往外运,利润高的惊人。
仅茶淀农场一项业务,需要为下半年甚至年底实施制造的船舶工业备料备工,现在的原木储备就得开始了。
所以,京城一监所、茶淀农场、交道口回收站等多方投资建设的大型木材加工场在机械设备还没有完备的情况下,成火车皮地储备起了木材。
这是稳赚不赔的生意,根本不用考虑运费或者资金积压。
甚至李学武都愿意把手里的资金储备换成木材进行储备。
很简单的道理,阴干木材经过茶淀农场几乎0成本的加工后,便会成为热门市场所需要的家具或者装修耗材。
尤其是大姥等人正在研究设计的组装家具、供个人需要选择的家具等等样式,一旦开始制备,必然会打开销售市场。
与一监所合作的造纸厂和印刷厂,基本上就是印钞机一般,不断地创造着利益。
甚至这般创造价值能力的项目都被一监所舍弃了,他们有了更加具备价值的产品生产方向。
京城回收站成了第三规模大小的单位。
如果不是钢城回收站掌握着东风船务,恐怕还得前进一步。
当然了,京城回收站主要以投资为主,甚少有独立运营的项目。
甚至连沈国栋运输的蔬菜和罐头都是用的卫三团以及山上其他单位的手续。
即不怕地方商务查,又不怕交通管束,真真的牛的一批。
这台卡车往返于东西城各个单位,很多主管单位其实都认识了,也都明白联合商贸所代表的意义。
你就想吧,这台车出入的部门都有哪些,又不进个人门,谁能管得着公对公的业务。
沈国栋现在开这台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更多的是那台嘎斯69。
他跑业务的时间多了,送货和运输的时间少了。
甚至连院里的三轮车都闲置了,有街坊邻居来购买的,沈国栋想了想没舍得卖。
小子们收破烂只也是越来越当成一个日常的营生,站里的工作越来越多,越来越依靠他们帮忙。
甚至听说轧钢厂准备上三轮车项目,沈国栋都有言要合适的买上几台,专用来收破烂。
好家伙,千八百块的车,干着几分几毛钱的买卖,他说这话的时候二爷差点拿烟袋锅敲他的脑袋,看看进没进水。
那到时候得收金银才抵得上汽油的消耗了,不然亏到姥姥家去。
当然了,三轮车是一定要买的,李学武也准备给每个回收站都配备一台到两台。
主要是用车不明显,拉货拉客都方便。
不可能用来收破烂,但可以用来搞定运输任务。
比如大卡车能运输的,三轮车分两趟也能完成运输,但用三轮车更方便。
尤其是年后组装家具要全面铺开,所有回收站都要上新这个项目。
更有承接轧钢厂的地方经销任务,
不可能全指着轧钢厂的办事处来协调运输。
一吨五左右的东西,一台三轮车就搞定了,实在是方便又好用。
以后红星运输大队的标配就是载重三轮车,这东西不会引起什么。
京城回收站投资的多,管理的业务也多,联系的单位更多,回收站的业务沈国栋已经在想办法要变革了,恐怕要引入外面的人进来。
当然不会是像十三太保一般,住家的看顾,还要培养和学习。
主要是从胡同和街坊邻居里找寻踏实肯干,老实勤恳的人,或是提供三轮车,或是提供自行车。
以合作的形式,对方外出收购,送回回收站来处理,半合同制,半合作制。
这个项目李学武也在考虑,找人是一方面,制度也是一方面。
雇佣制是不可能的,这违背了当前的规则,坚决不允许。
但生产合作制是被允许的,可又不能把回收站作为主体用于合作。
只能是独立出来一个以回收为主的项目,联合这些人搞生产合作制。
很麻烦,但必须执行的项目,不然就以回收站现有的规模和人手,早晚要面临无人可用的尴尬地步。
既然是叫回收站,不是货物贸易站,那就不能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
就算是要搞合作制,李学武和沈国栋商量过,依旧愿意拿出一部分利润,来完成业务的饱和工作效率。
为什么现在回收站的其他业务可以满足利润创造的前提下,还要坚持扩大开展这一利润十分低微的项目?
因为从一开始,李学武等人也没想过要用这个项目赚大钱。
但这个项目可以成为赚大钱的保障和基础。
正因为是废品回收站,才有了同供销社和废品公司的商业联系,进而拿到了三方合同。
有了这一基础,才能开展对外经营和销售业务,有了对公账户和对公基础。
再解释的清楚点,因为有着大量的货物进出账目,才能掩盖其他非正常盈利的情况。
不然以与轧钢厂合作的项目,完全可以支撑回收站良性发展,又何必多此一举,搞什么废品回收呢。
现在面临业务人员减少,但市场逐步增加的情况下,不增员,但要完成业务扩张,那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人事格局。
让利,不等于亏损。
有人问了,既然是收废品,那既然能豁得出去,愿意干这个,为啥不直接往废品公司送呢?
因为废品公司不收个人送的,没办法入账和走账。
想卖也可以,只能去废品公司下辖的回收站点卖。
但只要你一收一卖,就代表了你有个人经营行为,这叫啥?
投机倒把可是很严重的市场行为,你有自行车也不能干这个。
这就又把话说回来了,回收站为啥可以用人出去回收?
因为回收站有回收废品的执照,自然有权利干这个工作。
又有人问了,假冒是回收站的不成嘛?
成啊,只要别被抓住,不然罪加一等,这年月的监所是啥情况,反正都知道。
李学武估摸着,现在城里的待业青年对于社会劳动岗位的分配情况基本上有了了解和认知。
对于废品回收一事,可能有了不一样的接受程度。
当然了,一定不如明年,毕竟时代的大幕拉开,有多少人不愿意去农村劳动,就是着急嫁人的又有多少呢。
回收站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只要现在的影响力就足够能找到合适的人选了。
有没有文化不要紧,只要会看称,能认识钱,把东西运回来就成。
这一点要求,相对于人品的需要,可能会更具包容。
不仅仅京城要搞这个项目,其他回收站也要搞,甚至要形成良性产业循环。
大面积的使用废品回收人员掩盖即将开始的浪潮。
要把这些人掩藏在复杂又辛苦的劳动中,深深扎根于基础,不怕低人一等。
钢城回收站的情况因为东城船务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经营情况稍稍超越了京城回收站。
尤其是在城市贸易一事上,因为钢城工业环境和贸易环境更优秀,让这种公对公的贸易形式更容易被接受。
很多机关单位的商品供应和福利供应都与钢城回收联系了起来。
相比于关东的大胆妄为,回收站的多级管控体制更适合他们的需要。
所有商品均来源于正规渠道,完全满足他们的生活和后勤所需。
有炼钢厂在为他们背书,可靠和可信程度大大增加。
今年的福利品包含了天南海北各个地方的特产,充分活跃了福利品市场。
早就吃惯了带鱼冻虾的劳动职工,更喜欢来自于南方的水果和其他地方的肉食特产。
东北人敢吃啊,由来如何不可考究。
但是这个时代的东北工人是真的富裕,条件优渥。
工厂林立,经济发达,城市化经济运行特别良好,甚至在这一阶段的影响下依旧保持了进步的状况。
拥有这么多的企业和工厂,如果再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恐怕也说不过去。
但体现在工人消费水平上的情况却是实打实的。
轧钢厂觉得京城的职工敢消费,但在贸易管理中心的账本上,却是钢城的贸易量最高。
实现盈亏平衡最优情况是东北带来的可观效益,在充分保障产品质量和运输速度的情况下,贸易订单还在持续更新。
既然大年不过年,那这几天不都是过年嘛。
作为钢城本地的经销商,从联合贸易项目上下来的商品,通过回收站渠道散到市场上,立即就能回收大量的利益。
公对公,公对经销,双管齐下,贸易项目根本不担心库存积压和贸易停滞问题。
入冬以来,贸易列车根本就没有停过,即便是京城火车站早就把给轧钢厂的调度额度调高了,但依旧无法满足贸易运输需要。
怎么办?
京城火车站当然不会愿意放弃这么高盈利的贸易项目,就算嘴里喊着没有额度了没有额度了,但每次提交贸易运输申请,那边都会批准。
为啥?
因为年底贸易管理中心批给京城火车站的贸易申请额度一下子超出了他们的心理预期。
职工们获得了更为丰富和优越的福利商品,车站得到了更多的运输费用。
支持谁,自然要用脚来决定。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