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夏收

    180 夏收 (第1/3页)

    那可是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比起虚无缥缈的知识,还是粮票更受大家喜欢。

    既然学习是为了挣粮票,那我为什么不跳过学习,直接去挣粮票?

    而且像钢铁厂这样的重工业,更多的需要重体力劳动者,压根就不需要你有神马知识,也不需要你识文断字,只要有把子力气,就能干活,就能挣大钱。

    黄贺对于骊山的这种现状,也有一种无可奈何。

    总不能把这些干活的人,都赶去学习。

    他们累死累活,干了一天,也是需要休息、社交的。

    黄贺有时候也在想,即便是自己拥有了超越整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也无法改变人心。

    诸多因素加在一起,就导致骊山扫盲学校无法大量提供优秀毕业生。

    毕竟像潇睿、嬴阴嫚这种天资聪颖、勤奋学习的学生太少,大部分的人都是如荣禄一般,资质平庸,学习速度缓慢的普通人。

    学习是一个缓慢、艰辛的过程,它需要人摄取知识,然后强化记忆,需要反复的练习,温故知新,才能把知识吸收。

    而且有些知识并不是永久性记忆,即便当时学会了,如果日后从事的事业,跟这项知识无关,也会很快忘掉。

    但是学习又不能只学一种,那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受限。

    所以即便黄贺精简了所学的内容,还是会有学生跟不上进度,最后被学校劝退的情形。

    这一届的三级毕业学员,只有二百多个,这里面还包括了一些偏科十分严重的学生。

    例如文采风流,识字过万的神童周文,在数学一道,就没什么天赋,学完了基本的加减乘除,就再也不想学,称看到数字就头疼。

    还有他的好兄弟周市,写文章只会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简单罗列,就跟记流水账一样,但是在数学方面却展现了超常的天赋。

    什么心算多位数乘除、开方、根方都是小儿科,他现在正在自学费马猜想、卡塔兰猜想、庞家莱猜想,并有了一定的成果。

    假以时日,黄贺估计他能将哥德巴赫猜想、周氏猜测这样的顶级难题解决。

    对于这种天才,黄贺也只能听之任之,把他们放到最适合的位置上。

    周文已经被陈老预定,只要毕业,就直接进县衙做陈老副手。

    这样的待遇,可以说羡煞一大批人。

    黄贺心里其实也同意了四娃的请求,分配一批毕业生到钢铁厂去。

    毕竟炼钢这东西听起来是大老粗干的活,但实际上其中精细的部分很多,炼钢是一项涉及多门化学反应的高技术工种。

    操作的熟练程度、技术的好坏,直接决定炼钢的产量和质量。

    他心道:“让毕业生到骊山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这的确是我提出来的,虽然不至于让这些毕业生像农民一样土里刨食,像工人一样干重体力活,但是也要让他们体验一下工作的艰辛和实际。”

    可黄贺不会完全同意四娃的请求,对于四娃、韩谈、陈老这些人,不能充分满足他们的要求,否则下一次他们再来找自己,如果自己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实现,就会产生心理落差。

    这是用人之道,虽然听起来不好听,但是这就是现实。

    朝三暮四的道理大家都懂。

    “一百个毕业生,太多了,就算我是扫盲学校的校长,也不可能给你这么多人,等下我把陈老他们叫过来,大家一起商量这批毕业生的分配。”

    黄贺所言,句句属实,四娃也是无可奈何,道:“大仙,我是第一个来的,等会可一定要多分几个给我,只要有人,我保证完成夏收农具的生产任务。”

    “狗东西,就知道你没安好心,这是提前给我打预防针,我知道了,你先回去,我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