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四章 掾佐

    第五百五十四章 掾佐 (第3/3页)

掾吏。

    掾吏在魏晋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就看主君怎么用。

    杨峥对他感兴趣,是因为他胆子大,这年头敢这么直接跟士族豪强冲突的没几人。

    召入将军府后,一番对答,发现此人学识渊博,见识不凡,胆大心细。

    “如此说来,吴国的病根在孙权?”不止杨峥对吴国不太了解,整个凉州对吴国都不怎么熟悉。

    南阳属于荆州,所以张辅能“近距离”观察吴国。

    “孙策死后,江东六郡反了三郡,孙权不与士族媾和,太祖大军一到,江东土崩瓦解。”张辅的话让杨峥大开眼界。

    杨峥点头认同,“孙权当年与豪族妥协不得不为之。”

    三国风云激荡数十年,本质上是一部士族上位史。

    “自古立国者,必抑制豪强,太祖行屯田地,免除两汉以来的杂税、更赋,规定其收田租亩粟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后颁布招贤令,唯才是举,不问出身品行,寒门士子得以入仕,与豪族士人并列,又启用满宠等酷吏,打压士族,大魏方能力压群雄。”张辅若有所指道。

    杨峥想起一事来,“当年太祖为北部尉,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并严肃法纪、申明禁令曰:有犯禁者,皆棒杀之。不畏权贵,当街仗杀蹇硕之叔父,名动天下。”

    魏武设立的屯田制,其实就是一种抑制士族豪强的手段。

    即国家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发展生产,绕开了士族豪强。

    当时的赋税不过五五,官府还提供种子、农具、耕牛。

    这比后世某些黑厂强太多了。

    不过,魏武逝世后,一切都变了味。

    屯田制成了“农奴制”,唯才是举成了九品官人法,朝堂之上再无酷吏,曾经的寒门士子,成了新的士族豪强……

    表面上两人是在谈论魏武和孙权,实则也是在谈凉州的未来。

    孙权、曹丕的路子都走不通。

    蜀国反而是一个可以借鉴的典范,以外来的荆州士人压制本土的豪族,再用北伐凝聚人心。

    当然,蜀国做的并不好,同样也失败了,算是一次尝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