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三章 裁冗

    第八百八十三章 裁冗 (第1/3页)

    还别说,三省六部颇有效率。

    杨峥的大饼刚画出来,各部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

    工部自然是修桥补路,要想富先修路,古今都是一个道理。

    户部则主张恢复什一税负,让百姓手上多留些钱粮。

    兵部和吏部则主张裁汰冗员。

    修桥补路已经在做,但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全部禁止,这些东西更劳民伤财,杨峥连大兴至潼关的广通渠都没挖,就是怕消耗民力。

    而减税这条也不适合眼下。

    杨峥已经减免了中原、江东几年的赋税,这招用多了,百姓未必会多感恩朝廷,再说西域、辽东、漠北三地将来会出兵,朝廷也需要积蓄些实力。

    兵部和吏部的裁汰冗员,倒是可是一试。

    晋、吴有大量裙带关系上来的官员,改朝换代,却没有改变他们在地方上的权势。

    很多城池换了城头的大王旗,就继续吃香的喝辣的。

    父亲是县令,儿子是县丞。

    父亲是县丞,儿子是亭长……

    这一套在旧朝玩得转,在大秦却不行。

    别小看这些地方小吏,朝廷的很多善政到了他们手上,往往成了恶政。

    百姓苦不堪言。

    既然是吏部提出来的,杨峥就放权给吏部去处理,还调动宣义司、镇抚司协助他们。

    吏部之事可以放手,兵部之事杨峥从来不敢轻忽。

    大兴养着二十万精锐中军,大规模的战争虽然没有了,但大规模的训练还在,有时候训练比战争更加艰苦,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动辄百日长途行军,专挑气候恶劣路途艰险之地,不是漠北就是高原,或者巴蜀大山。

    很多将士已经疲惫不堪。

    人过了四十岁,下降的不仅仅是体力,还有心力。

    早年受的伤,也会随着年纪的增大,越来越难受。

    更何况很多四十岁的将士早已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们留在军中只会减弱中军的战斗力和意志。

    有鉴于此,杨峥下了退役令,凡军中将士,可自行决定去留,退役之人第一年免赋,第二年减半,第三年恢复正常。

    不出所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