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初入成都(上)

    第十章 初入成都(上) (第2/3页)

势,“七横八纵”的道路布局使得看上去无然有序。

    虽是比不得昔日大汉的西都长安、东都洛阳的宏大规模,却也是隐隐有着虎踞龙盘的天子之气。

    而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

    昔日大汉益州牧刘焉绝对是一个独具慧眼的野心家。

    于幽州起家的刘焉经历黄巾之乱,便推测出来日动荡数十年的争乱之势,于是便力劝大汉天子推行所谓的“州牧”制度,即“代天子牧守一州”。

    彼时刘焉最先看中的并非是益州,而是中原极南的交州,认为此地更加与世隔绝,可逃避中原之乱。不过府内所养的方术士却为他挑中了益州,理由只有一个。

    “益州,有天子之气也!”

    这个理由足以让刘焉舍弃交州而选择益州。果然,主政益州之后,刘焉在绵竹造作天子所用的乘舆,并捏造祥瑞之事,大造称帝舆论。

    甚至惊动了隔壁主政荆州的小老弟刘表,上书朝廷述说刘焉图谋不轨。

    不过当世时局动乱,朝廷也无力节制这些地方实力大员,这也更加纵容刘焉的不臣之心,所以他主张扩建的成都城是按照天子皇城的规制而筑造的。

    需要点出的是,无论是刘焉、刘璋父子据守益州,还是如今临朝的皇帝陛下,都并未真正将成都作为一座天子都城。

    哪怕是连祖辈居住于此的张裔也不得不承认,成都并非是畜养天子之气的理想都城,理由也很简单,益州偏安,一个偏一个安,皆非王霸基业之所在。

    所以数代以来,蜀中政权都奉行“伺机北上”的策略,如今大汉朝廷更是喊出了“北出汉中,收复中原”的口号。

    但成都,仍旧是那个成都。尽管是名义上的都城,但它仍旧保持了原有的气派,屹立于平原之上,受无数日的风吹雨打,固若金汤。

    张裔作为成都土著居民和朝廷两千石的大吏,对一应府衙悉数了然于胸,径直带着卫弘缓缓到了军部衙门。

    如今大汉朝廷乃是草创数年的新朝气派,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文官和武官的界限模糊不清,甚至大多数官员都是兼有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