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韩霖之才

    第384章 韩霖之才 (第1/3页)

    对于棱堡战术,汤若望自然不会感觉到陌生,因为当初他来到京城以后,便已经同徐光启二人探讨过关于棱堡战术的使用,并且将当时已经在欧洲出现的棱堡工事,给徐光启进行了介绍。

    正是因为这之后,徐光启才和孙元华二人琢磨出了一种仿棱堡战术——三角敌台。

    在《火攻挈要》中也很清楚的点明了棱堡铳台的真正效用。

    “西洋城守,所用火攻无甚奇异,但凡城之突处,必造铳台。其制捏腰三角尖形,比城高六尺,安大铳三门,以便循环迭击,外设象铳,以备近发,设链弹以御云梯。台上另筑眺台二层,高三丈,上设视远镜,以备瞭望。且各台远近左右,彼此相救,不惟可顾城脚,抑可顾台脚。是以台可保铳,铳可保城,兵少守固,力省而功巨也。”

    只可惜的是,由于明廷财力困窘,再加上当时东虏的攻城能力有限,使得这种三角敌台并没有真正出现。

    不过,跟目前林敬稿纸上面所写的棱堡,三角敌台则显得相对更加简陋许多,毕竟林敬给出来的棱堡几乎是发展了上百年后的产物,跟眼下的棱堡几乎看不出是一种东西。@精华\/书阁·无错首发~~

    “殿下.......这种棱堡战术,臣实在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但是光看目前的草图,只怕耗费更多一些。”

    林敬微微一笑,道:“没错,这种棱堡战术所需要的工程量的确更大,可是它的防御体系几乎自成一体,更能与环境结合起来,届时可以达到攻守存乎一心的效果。”

    的确,棱堡本身最强大的地方并不是单纯的防御,毕竟这个时代的枝堡同样是土木工事产物,它的正面城墙厚度虽然要比平面的厚很多,可是也并不是完全攻不破,除了要塞式的棱堡城堡外,很少有大型棱堡会采用类似于中世纪那样的全石结构,毕竟那种工事的工程量实在太大了,并不是每个国家能够完成。

    棱堡真正的特点在于多层防御和最大火力覆盖,因为在经过了特殊设计之后,棱堡基本不会存在射击死角,无论敌军进攻哪一面墙体,都会实现

    (首发更新M..COM)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