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阴山矿藏

    第174章阴山矿藏 (第1/3页)

    对于发生的小状况,王牧完全没有放在心上,不过是王家一个小子罢了,以他的身份,过多计较,反而不合适。

    坊市中间,修建的是一处酒楼,名义上这个酒楼的所有收入,将用于孤儿院与养老院,有皇家的名头,王牧也不担心,他离开长安,有人弄虚作假。

    至于其他商铺,王牧也想好了,除了陆家,谢家,其他全部由残疾士卒入住,只卖小吃糕点,这地方毕竟不比东西两市,贵重的物件,也不好卖;陆谢两家则卖一些生活用品。

    这些士卒赚多赚少无所谓,他们更多责任,还是提出一部分收入,供养其他杂工,这也相当于税收。

    除了固定铺面,王牧还让他们做流动摊贩,卖馒头,豆浆油条,豆腐豆芽。

    如今百姓食用油主要是豆油,麻油,以及肥肉,至于菜籽油和桐油,主要用来照明;王牧问过,菜籽油不吃的原因,是因为味道太难吃,想想也正常,生菜油闻着就闷,更别说放在锅里煮菜了。

    在姑复的时候,王牧就开始推动炒菜和菜籽油,不过在长安,还只有他们一家在食用。

    植物油据说是汉朝张骞,从西域引进,引进的主要目的还是战争,用油脂焚烧,作为守城用,这在很早以前就在用,想必当年张骞在西域发现芝麻油与菜籽油的第一反应,还是用来守城,照明。

    只不过芝麻油很香,应该就被人们与大豆油一样,当作调味品食用了。

    其实菜籽油才是最好的植物油之一,用来炒菜,香味会更加浓郁,更别提油条,一根油条,一碗甜豆浆,如果再加一个茶叶蛋,就是最佳早餐。

    在敦化坊做工的人有口福了,各种食物,几乎是轮流着吃,那些学着做出来的小吃,正好每天分给他们,又不会浪费食物;还有酒楼厨师,每天炒大量的菜,那技术是不停的增长。

    豆制品去年冬天,就被陆家卖得满长安皆是,如今长安百姓,突然发现身边多了一些卖早餐的人,一人一个铜板任意吃,只要你不带走。

    虽然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一个铜板还是有些贵,不过那又香又白的馒头,还有那充满香味的油条,总是勾引着馋虫。

    更何况如今百姓,大部分是半晌午才吃第一顿饭,也就是早上出去干活,做得差不多才回家吃饭,这一大早上,本来就空着肚子,闻到香味,哪里还忍得住,总有人狠下心来,想着大吃一顿。

    别以为吃得卖东西的人亏,那只是极少情况,如今一斗米二十钱,一斗是后世十二斤半,也就是说一枚铜钱,等于六两多米,即便干活的人吃得多,一顿六两米,那也足够,还是煮干饭的情况之下。

    现在百姓可舍不得煮干饭,最多在农忙的时候,稀饭煮稠一些,也就是说,一枚铜钱,足够一家四五口人,包餐一顿,所以一个人在街上吃,算是奢侈享受,就像下馆子一样,难得的事情。

    吃馒头,油条,不可能不喝豆浆吧?这一大碗充满豆香的豆浆下去,又填充了一节肠子。

    还有卖豆花的,里面加了一点肉丝,炒豆子,再放点芥菜籽,麻油,又香又辣,早上吃进肚子,说不出的舒服。

    茶叶蛋当然不可能随便吃,毕竟如今蛋还是百姓贵重物品,茶叶也是要花钱的。

    普通百姓偶尔吃一次,不过城里做工的年轻人,到是吃的次数,略多一些;最多还是那些有钱人,虽然说家里也有吃的,不过有很多人,还是喜欢在外面吃,即便坐在街边,他们也觉得有面子。

    “你看,我有钱,天天吃好东西!”或许就是这么一种炫耀的心思,不少人就选择坐在矮凳子上面,慢条斯理的吃着东西。

    长安城的富二代,官二代,这些纨绔子弟,每天在长安城里无所事事,除了上青/楼就是游猎,发泄一下太过旺盛的精力,他们的一辈子已被长辈安排得妥妥当当,人生的目标就是做个安静的美男子或丑男子,安静的等着老爹咽气蹬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