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圣地战争

    番外:圣地战争 (第3/3页)

了草料,打算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就玉石俱焚。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一系列的硬仗之后,萨拉丁只能同意圣教军可以在保留旗帜的情况下离开城市,还可以带上那些想要和圣城一起玉石俱焚的平民,以换取他们不破坏城市。

    1185年,萨拉丁收复了耶路撒冷。比起历史上十字军的种种残酷行为,萨拉丁的行为无疑是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使得他的品德在整个世界都获得了赞扬,当然也有人批判他太过仁慈,但这些都和他没有关系,他只需要享受这一刻的荣耀就行。

    只不过和平的日子没能持续多久,圣地丢失的消息很快传回了欧洲,在刚刚结束和安德洛尼卡战争两年的公教世界有躁动了起来,一股强烈的末日论论调开始在人群里传播,这些言论的主题都是因为基督徒的自相残杀,所以才让圣地出现了这样的事情,现在若是想要拯救自己的灵魂,那就只能去夺回耶路撒冷。

    安德洛尼卡一年后的死和教会收复罗马更是为这些言论增添了可信度,在人们看来,那个暴君的死亡正是上帝的惩罚,而正好的是随着安德洛尼卡的死,东帝国的新政府宣布允许十字军通过他们的国境,第三次十字军也因而正式开始形成。

    第三次十字军的首领母庸置疑的属于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腓特烈,后世称他为红胡子,这位皇帝堪称是安德洛尼卡一生的敌人,在残酷的公正(公教-正教)战争中,他对抗安德洛尼卡所取得的功绩最大,因而在整个公教世界都享有强烈的威望。

    相较之下,法国的腓力和英国的理查都是后辈小角色——虽然他们自己不这样想。

    第三次十字军汇集的兵力达到了整整十二万,其中一半以上来自腓特烈皇帝,在多年和东帝国的高强度战争之中,这位君主把帝国拧成了一股绳,桀骜不驯的北意大利诸邦现在也对皇帝俯首称臣,所以神圣罗马帝国爆发出来的力量非常恐怖。

    在这点上,他得感谢安德洛尼卡,若不是因为东帝国君主带来的高压,他那些酷烈的镇压手段早就导致的全国皆反,而不是让他驯服了国家。

    随着这支大军顺利的来到圣地,接下来压力来到了萨拉丁一边,那可是十二万人,而他还没能拔出十字军的沿岸据点——由于耶路撒冷王国的拉丁人数量比起历史上多太多,所以拉丁王国牢牢的守住了海岸。

    在这样的情况下,萨拉丁只能暂避锋芒,退守耶路撒冷等待转机,而十字军也随之开始勐烈围攻,只不过,就在所有人以为圣城陷落只是时间问题时,腓特烈死了。

    腓特烈死在了阿萨辛刺客的手中,这些年来虽然属于耶路撒冷王国的攘外会一直都在和阿萨辛们作战,但他们从来都没能真正打败他们,而且阿萨辛还转变运行模式,他们有意识收罗拉丁孤儿和混血儿,接着把他们训练成间谍送回去潜伏。

    现在的阿萨辛已经高度和阿拔斯哈里发合作,若不是如此,他们也没有培养那么多拉丁人和混血儿死士间谍的资源,为了让他们的间谍在十字军王国里获取高位,哈里发甚至会主动让一些部队去“牺牲”。

    在发现阿萨辛的新动作之后,这就导致攘外会的斗争工作越发艰难,也让他们越发臭名昭着,他们甚至会因为觉得某个十字军战士获取荣耀太容易了而把人抓起来拷打,这样固然也有时候会抓住间谍,但更多时候却是一场冤枉。

    攘外会的行动的确给阿萨辛制造了很多麻烦,但在无数的尝试之后,阿萨辛终于成功把他们的间谍送入了十字军的高层,而现在,他们启动了这个暗线。

    于是腓特烈死了,人们第二天发现他被淹死在水盆里面,而圣殿骑士团的一位副团长就此消失不见,很久之后人们才知道,原来那个人是阿萨辛的间谍。

    腓特烈的死让军营里面人心涣散,而受到信号的萨拉丁发动了全面反攻,耶路撒冷城外的十字军就此崩溃,十字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哪怕是在异教徒圣城下的失败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战后,法国国王带着许多法国人和德国人离开了圣地,只有英王继续留下来作战,虽然他一度给萨拉丁带来过不少麻烦,还传出过许多惺惺相惜的佳话,但十字军的主力终究是离开了,他也没有多少活动空间。

    理查最终带着失望离去,但萨拉丁想要借此消灭圣地的拉丁势力也很困难,在巴勒斯坦的沿岸,那里的拉丁人数量最少都超过了三十万,现在他们又被圣教军高强度组织了起来,彼得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萨拉丁也得面对新的问题,那就是随着东帝国在叙利亚势力的衰弱,他的老东家阿拔斯哈里发也可以顺利的往西边投入军力了,他还得去面对巴格达的统治者呢。

    但不管怎么说,战争也算是告一段落,圣城的争端随着受不了战争的双方签订和平协议而暂时停止,所有人都知道,这不过是一场持续十几年到几十年不等的停战,但现在所有人都需要这个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