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忠顺王发狂

    第三百九十章 忠顺王发狂 (第2/3页)

    贾珍辈分低,却又是族长,在府中做事一向恭敬,不给人话柄,包括在贾母面前,也是极其的孝敬。

    算起来。

    平辽侯也是他举荐出头的,两府和平辽侯关系都深。

    “忠顺王不是弹劾咱们金江镇尾大不掉吗,就以他的理由,来对付他。”

    陈德言信心十足的说道。

    “出了一个金江镇,不能出第二个辽西军。”

    “这?”

    众人闻言大惊。

    “忠顺王可不是一般人啊,只怕皇上不会相信他作乱的。”

    贾政怀疑陈德言的计策。

    陈德言笑着摇了摇头,向贾政解释。

    “天下间,唯有皇帝的信任最难,忠顺王远在辽西,而他又不得文臣的信任,又恶了勋贵。

    京城谁会为他说话呢?

    只要谣言兴起后,皇帝就会动摇。”

    陈德言满脸的自信。

    普通人之间的信任,都容易受到一句话的影响而改变,更何况九五至尊。

    锦乡侯府也有皇帝的信任,所以准许了其重建北镇,因为忠顺王的阻挡,一直不能成行。

    忠顺王在辽西,虽然他忠心耿耿,知人知面难知心,谁能知道他真的是忠心的吗。

    是不是不愿意分权,想要独占辽西呢。

    种下一颗种子,皇权就能让其滋长。

    当整个京城都如此说,哪怕皇帝心中在信任忠顺王,也会顾虑众臣的说法。

    而偏偏京城无人会为忠顺王说话解释。

    连广东之远的粤海将军,都巴结贾府,以免有人弹劾他时,京城无人为他遮掩。

    论起如此形势。

    忠顺王虽然劝大,其实连粤海将军都不如。

    陈德言有理有据,贾赦,贾政,贾珍三人,很快就被他说服。

    不久。

    “忠顺王在辽西,大肆封赏草原部落,几番扩兵,又阻挡锦乡侯府上任,恐有不忍之野心。”

    “出了一个金江镇,绝不可出第二个辽西镇。”

    “忠顺王是皇室,是王爵,皇上虽然信任其人,更需要提防,这不是坏事,而是护臣之道也。”

    “忠顺王仗着是圣人叔叔的身份,大肆提拔亲信,例如图门此人,不过一守备。

    因为投靠忠顺王,不到两年就被提拔为参将,其心可诛。”

    ……

    满京城都在猜忌忠顺王,而没有一个有分量的勋贵,或者大臣出面,为忠顺王辩解。

    皇城里。

    皇帝在阁楼,眺望皇城,心不在焉,六神无主。

    太监夏守忠在一旁伺候,默不作声。

    在众多的,或告戒,或提醒,或直言,或上疏等等的声音中,皇帝虽然不愿信,也不敢不信。

    有一名大臣的奏疏说的极好。

    提防忠顺王,分其权,才是对忠顺王最好的爱护,让君臣之恩长存,留下千古佳话。

    “大伴,你怎么看。”

    皇帝突然的询问,夏守忠愣了愣,很快露出了笑脸。

    “奴婢哪里懂这些事,不敢说。”

    忠顺王平日就威风禀禀,又没有和自己送过礼,对自己又能造成威胁。

    自己不说他坏话,也不说他好坏,算是对得起他了。

    “唉。”

    皇帝叹了口气。

    远在辽西的忠顺王,被京城突然掀起的风浪,拍打的措手不及,一时间找不到反制的手段。

    “肯定出自锦乡侯府,说不定还有金江镇推波助澜。”

    图门也是被弹劾的人之一,面色忧虑的同时,很快猜到了幕后之手。

    “真是混账。”

    忠顺王大怒。

    自己一心为公,努力对付金江镇,偏偏国内的勋贵,只想着自家的事,不顾国家大事。

    “恐怕不能继续推诿。”

    程之信神色凝重,缓缓的劝道。

    一个人搅动不了波浪,两个人,三个人都不行。

    但是当大半个京城都在如此猜忌的时候,掀起的波浪就大了,辽西将门勾心斗角。

    程之信如何会不知道流言的威力呢。

    当一件事情,大家都这么说,形成了一股风气。

    有时候。

    声音大就是道理。

    知人知面难知心。

    人的信任是最容易被影响,从而发生改变的。

    多年前的辽西。

    不光是辽西,辽东也是如此,甚至九边皆如此。

    将领虽然是世袭,但是想要袭官,必须掏出钱财,才能顺利的袭职位。

    买官钱不是一笔小钱,靠俸禄是掏不起的。

    很多将领数年,十数年,甚至二三十年,一辈子都无法袭职,而只有有钱的将领,才能轻易的袭职。

    有钱的将领,心思都在钱上,钱只能从军户身上压榨。

    打不了胜仗,常常出边杀熟向上面交差。

    开始还有御史弹劾,当形成了一股风气,大家都说是战功的时候,那就是战功了。

    现在满京城都说忠顺王有野心,如果忠顺王不退步,恐怕会真的一败涂地。

    忠顺王在亲信们的面前不愿意失态,等回到家中时,大发内廷,痛骂京城的文武官员。

    皇帝突然亲政,他也跟着水涨船高,但也因为获得权势太快,根基不稳。

    李达祖的长子李长松,承袭爵位,终于出山海关,经过辽西,没有见到忠顺王后,直接上任北镇。

    他既然来了辽西,就是要和忠顺王争的。

    因为辽西的军资,士兵,百姓,皆在忠顺王的手中。

    李长松到了辽西,刘承敏则要去京城。

    京城锦乡侯府的二老爷在等他,去迎娶锦乡侯府家的小姐,所以他前来和大哥辞别。

    唐清安不敢去京城,刘承敏却无碍。

    “古来持有权柄的人物,皆不敢离开京城,久离政治的中心,忠顺王不该离开京城的。”

    唐清安笑道。

    “忠顺王不来辽西,换了其他人,谁有忠顺王的底气,敢如此逼迫我们金江镇?”

    “这就是占据大势的好处,很多难题都不是难题,迎刃而解。”

    唐清安又把他当初的一套说法拿了出来。

    刘承敏不愿和大哥继续谈论此事,万一自己争赢了,又有什么好处呢。

    当刘承敏去了京城后。

    李长松要瓜分辽西军,忠顺王不愿,军力撤出北镇,龟缩辽西的走廊。

    在北镇节度使李长松的拉拢和放纵下。

    金江军不知不觉,就占据了无人驻守的西宁堡一带,巩固了后方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