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王子腾的拉拢

    第三百九十五章 王子腾的拉拢 (第2/3页)

哈哈,公子喜欢就好。”

    程之信笑道。

    “公子既然选择亲**辽侯,当小心忠顺王的弹劾。”

    离开前,程之信提醒了一嘴。

    送走了程之信,李长松叹了一声。

    如果忠顺王愿意帮他恢复北镇的实力,他又如何会不顾形势,支持平辽侯呢。

    锦乡侯府为国效力百年,他也不愿如此。

    锦乡侯府,必然要在自己的手中光复,不然自己有何颜面存于世间,对得起祖宗呢。

    忠顺王阻拦自己,那忠顺王就是自己的敌人。

    “去告诉平辽侯,忠顺王敌意之深,必当会影响平辽军出征之事,当小心防备。”

    程之信还未离开北镇,李长松就派人了去通知唐清安。

    金州。

    军司谢友成,徐辉等,在节度府和将军商议,排兵布阵。

    “朝鲜军经历多年的战事,又有金江军的训练,其卫所军不提,三部义军的实力今非昔比,可以独当一面。”

    谢友成在舆图前,向众人说道。

    “凤城到连山关一带,山道经过修葺,可以提供朝鲜军行军。朝鲜军军备少,轻步兵多,适合此山道,以免长途绕道。

    从连山关出平顶山,强攻本溪城,威胁奉集堡,配合我军主力光复沈阳。”

    以往的战事,朝鲜军大部都沦为民夫之用。

    上一回的战争,虽然没有建立军功,却一路行军到安平山,为金江镇出了大力。

    因为这件事,谢友成认为朝鲜军,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各位怎么看?”

    唐清安觉得可行,不过没有表态。

    “可行。”

    徐辉同意谢友成所言。

    朝鲜三部义军,心向金江镇,不会出人不出力,从而影响军国大事,双方多年的磨合,信任充足。

    而且三部义军的士兵,大多家中姐妹嫁入金江镇。

    不论是三部义军的将领,还是士兵,除了旗号还是朝鲜军,实际上已经唯金江军军令为重。

    众人都认可朝鲜的三部义军,佩服将军下了一步好棋。

    当年。

    正是将军把朝鲜国内旮沓角落,残破不堪的义军拉了出来,谁也没有想到,会脱变到如此的地步。

    不论是战斗力,以及军心所向,都让金江军如虎添翼。

    “那就让陈凯武负责此事。”

    唐清安说道。

    陈凯武虽然调离了镇江,但是当初驻守镇江多年,和朝鲜的军队联系非凡。

    他的军事才能,已经沦为金江军将领的第二梯队,却最适合担任此事。

    三部义军终归还是外军,需要一个伶俐的人来居中调和。

    “何时发动进攻?”

    谢友成问出了众人都关心的问题。

    各军调动频繁,朝鲜国已经万事俱备只欠将军的军令,就可以开动大军。

    唐清安没有很快的答复。

    和当初的形势不一样,虽然金江军强大了,需要顾虑的事情也多了,政治上的考虑更多。

    如果不是忠顺王的牵制,战事早已进行。

    而因为能从国内获得更高利益的金江镇,却无法对忠顺王发动进攻,陷入被动的局面。

    保持现状获得的利益,高于打破现状,和忠顺王翻脸的利益。

    “发动进攻的时间,不在于我金江镇,而在于朝廷。”

    唐清安笑道。

    “可是大军云集,等待的时间过久,凭白浪费物资,且恐怕不利于军心稳定。”

    右司马王宣担忧道。

    济州岛一年几百万两银子的海贸,还有今年只尝试的接纳贫苦之民,就高达两万人,来年更是不知道会多少。

    还有旅顺的商贸等等。

    比起大军云集消耗的物资,又只是短时间,两相对比下来,实乃小巫见大巫。

    唯独王宣所言影响军心,是值得重视的。

    “在等三日,当陈德言传来京城的消息,我们做出针对性的措施后,即发动攻势。”

    唐清安做出了决定。

    根据李如松所言,忠顺王送了秘疏去朝廷,秘疏的类容不用猜也能清楚。

    皇帝的反应,还有国内的形势,唐清安要做到详细的了解,避免被打个措手不及。

    蛮族虽然陷于颓势,可是老兵老将还在。

    其剩余的数万精兵,加上又是卫国之战,肯定会抽调本族所有的青壮,投入到本地的防御之中。

    仍然是金江军需要全力以赴的对手,如果大意之下,说不得就会翻船,从而导致大好形势中断。

    只有把所有的意外因素都抹去,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不只是唐清安看到了这点,皇台吉也看到了,忠顺王也看到了,所有人都在努力盘外招。

    皇台吉如何频繁派使者联系草原众部落不提。

    忠顺王的秘疏,到底是他的亲叔叔,多年为他保驾护航,让皇帝犹豫了。

    “忠顺王让朕看三国演义,他是变相的指责朕呢。”

    皇帝笑着看向刘一儒。

    “可笑可笑,朝廷在辽西如何是吴国,平辽侯又如何是魏国,还说蛮族是蜀国。

    蜀国刘皇叔乃是大汉宗室,要是听到忠顺王的话,要气得从坟墓中爬出来。”

    刘一儒开了一番玩笑。

    忠顺王的比喻,说如果朝廷坐视金江军灭了蛮族,要不了多久,朝廷也会失去辽西。

    皇帝心情不错,所以对于忠顺王的指责,并没有生气。

    刘一儒心情也不错。

    他不顾非议,提拔自己的门生周世丰担任陕西巡抚,在招安的旗号下。

    陕西无数的义军,大多主动投降了朝廷。

    哪怕还有一些顽抗的义军,也无力应对,陷入了朝廷大军的围剿之中。

    当初入辽参加作战的国内援军,一半发还原地,一半投入到陕西,打得义军连连败退。

    如此情形下。

    京城的压抑气氛一扫而空,人人都认为民乱不久就会平息。

    皇帝又如何不开心呢。

    自己从太上皇手中接过的烂摊子,民乱被平息,蛮族也被平息,相信到了明年,国势在自己的手中,将超过太上皇。

    数年来的辛苦,终于还是迎来了太平。

    朗朗乾坤,自己就是明君,对比之下,太上皇就是昏君。

    史书定然如此记载。

    “平辽侯此人太过复杂,朕不信任他,前番顾忌他抗拒朝廷的旨意,让朝廷颜面扫地,所以没有要求他归京叙职。

    如果朕下旨,命他归京叙职,爱卿认为他会遵旨吗?”

    皇帝疑问道。

    平辽侯是忠臣,平辽侯是国家冠军侯,平辽侯是奸臣,平辽侯是独夫……

    京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