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一举歼灭

    第三百九十七章 一举歼灭 (第1/3页)

    前军已经抵达辽阳。

    大军行军缓慢,在盖州休整。

    冯胜之,顾应时坐镇金州,组织各地官府的民生,保证地方上继续发展的同时,供应大军补给。

    军司的主要官员,除了王宣留守金州,谢友成和徐辉则跟随将军,接受和处理各事。

    金江军有十万正兵。

    十万不参加农事,只以战事为重的正兵,是金江镇的底气,是金江镇面对一切挑衅而面不改色的支撑。

    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适应了卫所制度的官员们,常常发出疑惑。

    哪怕至今。

    大军已经出行,还有军司的官员提出,他们认为正确的做法。

    这些人的心意都是好的。

    关心负责,才会产生疑问,才会主动提出来。

    唐清安本不想继续解释,思来想去,为了避免影响战事,还是招来了谢友成,徐辉二人。

    “有的人认为,我们有四五百万的百姓,各地的兵备道,每年都会组织青壮训练。

    应该把民兵投入到战争,减轻正兵的伤亡,你们二人如何看待此事?”

    唐清安笑着问道。

    他先要听听两位军司头脑的想法,再来决定如何开口。

    徐辉知道将军不是因言降罪的人,心中也有疑问,主动先开口,也算是为左司马探道。

    “兵备道或一年一训,或一年两训,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正兵的作战经验丰富,是宝贵的财富。

    既然如此。

    把民兵加入到战场上,不论是前者还收后者,都能两利。”

    唐清安点点头,随后说道。

    “民兵虽然经历过简单的训练,但是真的投入战场中,会造成大量的伤亡。

    但是正兵宝贵,用更多民兵的伤亡,来减少正兵的伤亡。

    所以这些官员们,是从此角度出发,所以提出的想法是吗?”

    话虽然难听,但是理却不变。

    徐辉没有为了求名而顾忌自己的羽毛,仍然执意说道。

    “例如攻城战中,是伤亡最大的时候,可以投入民兵,协助正兵作战,减轻正兵的伤亡。”

    金江镇立镇,但是主动探索。

    济州岛海贸,和各国的商人都有接触,对世界的形势,比起国内的官员,看到更加清楚。

    徐辉继续说道。

    “我们国内的卫所兵和将领们的家丁,沙俄的农奴兵,还有日本的武士与足轻等。

    他们都是这种做法,唯独我们金江镇,以正兵为主,负担所有战事,伤亡不小。

    此事我认为,的确应当慎重思考。”

    听完徐辉的话,唐清安看向谢友成。

    谢友成露出苦笑。

    “我的才能不足,不知道哪种方式更好。”

    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意的话,谢友成是认可徐辉的言论的,但是他跟随将军多年。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将军一手建立金江镇,发展到如今的势力,谢友成不敢轻易判断将军的主意。

    见状。

    唐清安不再询问,而是仔细的说服两人。

    “关于两者的说法,我已经做了主意,可是下面的人不能理解,因此老生常谈不绝。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主流做法都是后者,用更多的辅兵的伤亡,减轻少量的精兵的伤亡。

    造成这种原因,是认为百姓的人口多了,会是一种负担,没有把人口当做财富。

    就如刚才徐掌书所提到的日本。

    当各大名领地的人口多了,两个大名之间,常会默契的在野外发生战争。

    不以攻城夺地为目的,用来消耗人口,保持内部的稳定。

    所以。

    对于不理解的人,我知道他们是担心老兵的消耗,会导致金江军战力降低。

    而民壮便宜,随处可得。

    说到底,心中仍然还保留了传统固执的偏执思想。

    但是我们建立军学堂,各地设立兵备道,各营以老带新等等,多番的手段之下。

    不就是为了预防吗?”

    唐清安说完,谢友成和徐辉,陷入了沉思。

    虽然将军仔细解释。

    但是事务发展最终的结果,谁也无法提前判断出优劣。

    前者有前者的利弊,后者有后者的利弊。

    而后者的思想始终不曾断绝,并屡屡上文,因为后者才是常态,前者是少态。

    只按照后者,金江军已能立于不败之地。

    而将军所言的前者,谁也不知道会如何,或更好或变坏,总之对于现状,造成了很大的风险。

    唐清安看着眼前两名军司的主官,连他们都无法跟上自己的思想,内心只能叹了一声。

    人的认知来自于他见识。

    无论是幻想还是做梦的事务,都是脱胎于他的所见所闻。

    认知的不同,外人很难解释,哪怕唐清安和冯胜之等人,多次提过大地是圆的。

    犹如后世的科学家,有人最后感叹有上帝的存在。

    因此哪怕经受过常年教育的人们,不少人信以为真,以为上帝是存在的。

    但是科学家口中的上帝,并不是这些人心中,拟人化的上帝,而是一种无形的,目前无法触及的规则云云。

    因为科学家无法研究透彻,门都无法摸到,才感到绝望而发出的呐喊,发出如此的比喻。

    和人们口中拟人化的上帝,风牛马不相及。

    沉吟过后。

    唐清安准备用利益得失,来说服二人,不在空谈思想。

    “日本的大名,采用战争消耗人口的方法,解决人口增长,以免陷入粮荒的境地。

    我们国内更加文明,采用的是开垦田亩,增加粮产的方式。

    例如前明时,就屡屡组织百姓,在还能开拓的地方,移民百姓,增加田亩,明实录常常可见。

    大周承袭大明,也是如此。

    但是我们的种族,经历了上千年的扩张,肥沃可以利用的土地,都已经达到了极致。

    在北宋时。

    南方还有很多地方是山林沼泽,包括湖广,浙江部分地区等等。

    记载蚊虫毒蛇,瘴气杀人于无形。

    如此艰难形势下。

    例如闽人治理福建,人口的繁衍,森林的砍伐,田亩的开发,让瘴气这个古老记载的词语,渐渐消失在人们的口中。

    目前的大周。

    最南最北最西最东。

    土地皆已经开发到了极致。

    北方是草原和荒漠,西方是高原,南方是安南,密林遍地,更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