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最后一战

    第四百九十一章 最后一战 (第1/3页)

    地盘大了,士兵反而少了。

    第一镇含括整个草原,脚下宽广的辽河套不提,还有科尔沁草原,以及喀尔喀草原。

    以前还在沉阳的时候,手里头有万余士兵。如今迁了出来,多了数千里的地带,兵力反而下降了。

    整个第一镇,目前只有四千兵。

    四千士兵中,出身金江军的只有不到一千人,其余来自各族,良莠不齐。

    根据北镇和贾鉴留下的人等,打探传来的消息,喀尔喀各部总体趋于安定,唯独拈花部。

    因此第一镇在科尔沁草原,采取联合作战的模式,平常不维持太多兵力,只留下精壮。

    一则节省的军饷,可以养精兵,金州没有给太多的粮饷。

    二则也算是向奥巴等的回应。

    毕竟金州在草原的兵多了,很多人晚上睡觉都无法安稳。

    包括辽西,北镇。

    接下来就该朝廷担心了,万一金州联合科尔沁,吞并喀尔喀草原怎么办。

    虽然看上去金州没有迹象,但是朝廷敢赌么。

    哪怕金州还是老规矩,继续向朝廷表忠心,索求粮饷军饷等等,维持普通军镇的模样。

    总之,金州的动作很多,而朝廷也装作金州还是大周的九大军镇之一。

    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火候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反正。

    双方都在做戏。

    但是人们也很奇怪。

    平辽侯是否真的没有野心?

    谁要是有他当下的实力,难免会生出不轨之心。

    但是平辽侯真的不像作乱的人。

    数次做出了裁军的样子,仿佛真心实意的,在辽东发展经济,减轻百姓们的负担。

    唐清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对于外界的争论,第一军镇节制使刘承敏充耳不闻,有条不紊的展开他的工作。

    根据大哥所言,未来的几年,是辽东总体上,难得最有利的几年。

    是趁着如此的时机,加紧使用民力,急速扩充金江镇的地盘,或者积蓄民力,休养兵力,让人们获得喘口气的时间。

    大哥选择了后者。

    磨刀不误砍柴工。

    金州镇未来三年的大休整,也是相当重要的,不能只看到脚步变慢了,却看不到发展出来的潜力。

    整个远东都在开荒。

    七百万汉人百姓,近百万各族百姓,合计近八百万百姓,在万里的土地上。

    砍伐森林,平整土地,开挖沟渠,兴修水利,屯垦田亩。

    在长白山脉的土地上,数百年的战乱终止了。

    金州周围无敌手,无论是哪个方向,目前看来没有太大的威胁。

    刘成敏其实想要去第四军镇。

    别看自己所在的第一军镇名头大,其实还真不如第四军镇。

    第四军镇远渡海外,姑且不提有琉球国供应大军的粮草,光济州岛就足以供应第四军镇。

    粮食不需要从辽东出发,济州岛本岛,就可以供应第四军镇。

    更不提海贸。

    不可计数抵达济州岛参与海贸的船只,因为济州岛官府常年不变的努力,都习惯会用粮食作压舱物。

    至此一项,每年就能带来数十万石的粮食。

    历史上朝鲜每年也有从日本走私粮食,哪怕日本的百姓都吃不饱独自,正在闹饥荒,但是并不妨碍地方上的权贵,把粮食卖出去换取奢侈品。

    但是数量并不多,合计最高也不过万石而已。

    所以济州岛每年数十万石的粮食,的确是很不得了的事情。

    只要济州岛的海贸不受影响,那么粮食就不会短缺,第四军镇就能维持数万兵,不需要动用辽东本土的财力人力。

    济州岛作为朝鲜第一大岛,的确作用非常。

    背靠济州岛,琉球国的第四军镇,自由度非常的高。

    而第一军镇却不行。

    一切供应仍离不开金州。

    而且刘成敏深知第四军镇的目标。

    分割日本。

    最大的目的就是九州岛。

    相当于二十个济州岛大的岛屿。

    从某种意义上说,第四军镇是在做必定载入史册的大事。

    刘承敏是平辽侯的结拜二弟,整个金州,最受平辽侯信任的大将,是金江镇的柱石。

    能让他动心的事情真的不多了。

    第四军镇,就是让刘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