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最后一战

    第四百九十一章 最后一战 (第2/3页)

敏动心的事情。

    可惜。

    大哥把他安排到了第一军镇。

    谁让自己娶了锦乡侯府家的小姐呢。

    把自己放在第一军镇,也能拉拢锦乡侯府。

    骑在马上,刘承敏带着亲卫们巡视各地。

    有的地方已经有了城镇的雏形,有的地方还散成村落的形势,因为有金州供应铁器,农具,粮种。

    虽然还缺少耕牛,但是金州以前不也是这么过来的。

    对比七八年前的金州和各海岛,辽河套的起点已经好了不少了。

    就是关内,也不是所有民户家里都有耕牛的,仍然很多农夫,也是把自己当耕牛使。

    “你这里治理的不错。”

    刘承敏在彰武一带,看着眼前的新城,满意的点点头。

    辽河套的河流多,以散落成村庄的形势,并没有建大城,因为地理不同。

    “先屯田,聚人口,等食物充足了,人的需求就多了,最后再建大城。”

    冯胜之听到刘承敏的话,虽然满心的高兴,却仍然平静的说道,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在选派官员的时候,将军问他想要去哪里。

    冯胜之思来想去,决定到第一军镇。

    除了刘承敏此处,别的地方都不合适,他的威望太高了,也只有刘承敏能压住他,才能让人放心。

    虽然不信将军会怀疑自己,但是冯胜之认为自己理应谨慎,因此他才会主动请缨来彰武一带。

    “目前看来不错,能根据形势而做出安排,而不是墨守成规,老冯你尽管放手去做,我为你保驾护航。”

    刘承敏笑着说道。

    冯胜之不以为意,指了指一处木场,里面山高的木头,堆积了好几处。

    “你派人把这些树都砍了作甚?”

    草原本来就很少有大树,此地难得有一片小树林,结果被刘承敏派人砍倒。

    “这一带林子多,哪怕为了屯田,也不用砍伐了这许多的树木,又用不着当柴火,只打造家居,制作房梁等也用不完,实在是浪费。”

    辽河套半屯田半放牧。

    牛羊的粪便晒干后,就是天然的燃料,所以不需要木头当做柴火。

    眼前的大树不知道长了多少年,看到刘承敏浪费的举动,冯胜之实在是忍不住抱怨他。

    刘承敏笑了笑,终于向冯胜之解释。

    “咱们既然在此处铸城,又不需要留着树林当柴火,所以我把树林全部砍伐,以免日后落入敌手,成为敌人制造工程器具之用。”

    “这……”

    闻言,冯胜之露出苦笑。

    “刘将军高见。”

    “尽责罢了。”

    “尽职尽责说的简单,做起来可难了,朝廷里的官员,要都是尽职尽责,哪里还有我等在这苦寒之地过这般苦日子。”

    冯胜之又指了指远处劳作的百姓们。

    “这些人也不会受许多的伤害,远离家乡,忍着悲痛,来这里重新安家。”

    福建的移民,山东的移民,哪怕天下一等富裕的金陵,流民也不少。

    随着辽东的名气传出去,不少的流民都涌入辽东。

    此处以工代赈的百姓们,就是从山东移民来的。

    其余的官员们,见节制使和镇使谈兴正浓,他们都嘴角翘起,顺着两位文武长官的话附和。

    “好好干,明年等着看你们的结果。”

    刘承敏笑道。

    发展需要靠官员们,他只负责维持军事。和冯胜之一行人告别,他带着亲卫们继续北上,要见一见奥巴。

    辽河套各地不管快慢,都在发展,一路鼓励,听取困难,给出意见,走走停停,过了一个月才到了科尔沁。

    本来他还想进入科尔沁旁边的喀尔喀,去亲自打听一下拈花的消息。

    结果不管是亲卫们,还是后来赶来的奥巴,以及当地草原首领们都不同意,刘承敏这才作罢。

    众人汇聚一堂,载歌载舞。

    “拈花怎么还没有动静?”

    刘承敏在草原上呆了几年,草原话都说的十分的流利,出行连翻译都不用带。

    】

    草原上的首领们,很多人也会说汉语。

    “听说拈花还在联系林丹汗。”

    “几个月了还没定下来?”

    刘承敏不可置信。

    本来就是机密紧要的事,却迟迟不能决定,难怪拈花成不了什么气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