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 万家灯火长明

    第五百一十一章 万家灯火长明 (第3/3页)

京城的勋贵和大臣不提,只地方上为平辽侯说话的声音就不小,特别是江淮和金陵。

    而朝廷分身乏术,国力疲软,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只要平辽侯不做乱,暂时不搭理他。

    留着下一代人去解决,平辽侯才能高,威望高,下一代却不一定能维持住金江镇。

    说来说去,根本原因就是无力应对,而采取妥协之策。

    忠顺王在皇帝的面前,刺破了幻想。

    “金江镇北控草原,难挟朝鲜,东制奴儿干,麾下兵士十馀万,辽东人人只知平辽侯,不知朝廷。”

    “今日不反,他日必反,等唐清安反时,则悔之晚矣。”

    忠顺王坚定的说道。

    只知平辽侯,不知朝廷。忠顺王这句话刺痛了皇帝。

    “冯阁老去职时,曾跟朕言,要治辽,先治内,不先解决流民,则不能治辽。”

    皇帝感叹道。

    “乱民连绵不绝,每当朕收到捷报,以为要平息乱民时,要不了数月,又起新患。”

    “去年一岁,朕竭诚以待,万事以剿贼为要,十馀万精兵围川,一年之功已见成效,皇叔整顿辽西有功,今日续整三大营,当皇叔功成之日,就是治辽之时。”

    “闻唐清安麾下十馀万大军,朕当汇聚全国五十万精兵入辽,到底要看看能不能治辽。”

    忠顺王欣喜不已。

    侄儿虽然性格不坚,但是并没有成为享受之君,在忠顺王眼里,已经是明君了。

    辽西五万余精兵,三大营五万精兵,山海关还有两万浙兵川兵,合计十三万。

    京畿,陕西,宁夏,固原等八边,以及四川各地精兵十馀万,在招募乡勇十馀万。

    五十万大兵荡平金江镇,自此全国止戈,修生养息十年,赢来太平盛世。

    “皇上圣明,臣必万死不辞。”

    忠顺王动容道。

    离开皇宫后,忠顺王一日设宴请各路勋贵,一日设宴请各路文臣,极力缓和两边的矛盾。

    成效不提,但是忠顺王的心意,众人都看得见。

    贤王。

    忠顺王带着偌大的名声到了天津赴任。

    龙山大营、来山大营、天津大营,各地卫所兵堡。

    周出元,左立先,吴兆元,赵洪范,王亢大小将领数十名,早已到天津总督衙门迎候。

    整个院落挤满了人,不光有将领,还有总督衙门的官员,图门也在其中。

    忠顺王穿着王袍,缓缓的从屋中踱出。

    “参见王爷。”

    众人跪了一地。

    “本王,奉旨督办三大营,查办天津,山东军务之事。”

    忠顺王气场十足,人们只闻其声,其心恍忽,升起压力,无人敢出言。

    有今日之威望,不只是因为忠顺王是皇帝的叔叔。

    一步一个脚印,做事细无巨细,才有今日之功,万人敬佩,而其身份,更是锦上添花。

    忠顺王抵达三大营,代表着朝廷的重心,也转移到了三大营。

    “三大营军务一日未清,本王一日不离三大营,誓与军务相始终,短无终止之理。”

    治政先治人,治人先治风。

    军中积弊诸繁琐事务,于忠顺王内心了如指掌,经验深厚手到擒拿。

    风气如此,人人都不愿主动让出自己到手的利益。

    大家都这么做,凭什么自己不拿。

    自己不拿,大家都拿,不但让人笑话,独自吃亏,还得罪上官和同僚,举步艰难。

    这就是恶风之弊。

    不除恶弊,人心难正,人心不正则万事皆空。

    院中乌压压一群穿着官服的人们大气不敢出。

    谁都有把柄,有了把柄心中则底气不足,面对一身正气且权势熏天的忠顺王,犹如老鼠见了猫,天然的矮了一截。

    既如此,就会心生畏惧,有了畏惧,就不敢抗拒,唯唯诺诺毫无胆气接话。

    老迈又精神气十足的忠顺王,坚定的看着下属们。

    他能治好辽西,就能治好三大营。

    图门内心激动不已。

    犹如儒家之理,人有精神追求,精神的满足,比物质的满足更让人忘我。

    自己不就是拜服于忠顺王的人格魅力,多年来任劳任怨,为忠顺王鞍前马后。

    “不论是为了光宗耀祖,还是望百姓万家灯火长明,诸位当与本王齐心协力,当不负国恩。”

    忠顺王说道。

    “喏。”

    众人齐声应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