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新王出,天下平

    第五百二十八章 新王出,天下平 (第2/3页)

立的防线,成为了虚设。

    有人弹劾忠顺王,这是文官。

    有人建议赏赐平辽侯王爵,以安抚其人,这是勋贵,背后的推手是王子腾,算是他变相的为其妹求饶。

    而且按照法理,王夫人才是平辽侯的岳母,哪里有女婿杀岳母的道理。

    有人建议,不应该再把精力放在乱民身上,以招抚为主,尽快平息这场内战,集中力量应对平辽侯。

    兵部尚书提出了担忧。

    “田永命是大贼,会不会真心投降?弄不好养虎贻患啊。”

    朝廷近些年来,有威望的老臣尽去,没有了足够威望的阁老,下面的官员们意见不合。

    “乱民之弊不在军,而在粮。”

    “没有粮食赈灾,乱民犹如野草,生生不息,永不止歇,杀了田永命,还有李永命,王永命。”

    皇帝坐在龙椅上,脸色难看,两鬓竟然斑白。

    他自问自己亲政以来从无懈怠,可惜诸事不断,让他精疲力尽,满腔的愤恨。

    多少皇帝不如自己,而自己勤政爱民,为何落得如此境地,老天何其不公也。

    乱民的事,他真的累了。

    一次又一次,每次的好消息最后都变成坏消息,再坚韧的人也受不起反复。

    希望一次次变成失望,他已经看透了官员们,不再信任官员们。

    放眼大殿,嘴角露出鄙视。

    “招了吧。”

    他灰心的说道。

    周豫昌上书说胜利就在眼前,他不信。

    因为太多人对他说过类似的话,结果每次都在骗他,等来的永远是坏消息。

    这种让人无力的感觉,令他恨不得亲手提刀杀人。

    但是他不能。

    他是皇帝,他不能亲自杀人。

    至于平辽侯。

    皇帝对此人也累了。

    幻想过,期盼过,失望过,高兴过,兴奋过,自豪过,愤恨过,痛骂过……

    见皇上心情不好,大臣们不敢多言。

    兵部尚书谨慎的说道,“让田永命先袭杀龙在前和刘破天,才许招安,否则趁此机会厉兵剿杀”

    皇帝拒绝。

    他怕。

    怕这封诏书下去,等来的不是好消息。

    因为一直都是如此,他对官员们不再信任。

    “岂有他来投降,便说一味剿杀之理?”

    随着皇帝的话,对于此事尘埃落定,朝廷命周豫昌旧地安置。

    不久。

    地方上的官员,造报了三本招抚田永命部的花名册。

    “内归农解散一万八千一百三十五人,精兵一万一千名。”

    “田永命安营于谷城外十五里的白沙洲,造房数百间,买地种麦,与民间两平贸易。”

    “永命在谷城每一城门各派士卒数十名,表面上说是‘备他盗出入。’实际上是监视地方的行动。”

    朝廷收到地方的报告,在招抚田永命的问题上议论纷纷。

    现在方策已定。

    安抚为主,尽快平息乱民,抽出力量应对金江镇。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吴文华上言:“抚贼一事,亦难深信。这田永命在谷城县有数万人,造房子种田,还该散遣才是。”

    担任过河南巡抚的吴文华,看到了危险。

    只可惜。

    随着他的恩师刘一儒的离去,他的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准确的说,大臣们都看出了皇帝的心意。

    皇帝不愿意节外生枝。

    果不其然。

    皇帝批复道:“造房种田,正是招抚好处,又要散遣往那里去?”

    ……

    前任登来巡抚,如今在京城闲赋的韩昊,闻听朝堂的消息,向朋友们发出感叹。

    “圣人着意维持抚局,真是情见于词了。”

    一旁的陆仲恒闻言冷笑。

    此时的陆仲恒,再也没了当年的意气奋发,当年的朝堂新星,已然暗澹无光。

    这位庶吉士以前被捧得有多高,今日摔的就有多重。

    “照我看来,一个杀字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陆仲恒极端的说道。

    他的恩师璠皓是太上皇的人,被罢职喝令归乡,加上前前前阁老翰林学士刘一儒,这位皇上的太子太傅,打压他们这一系的人。

    虽然刘一儒也归乡多年,但是陆仲恒再也爬不起来。

    所以他变了,变得不在意仁德。

    破罐子破摔,什么话都敢说。

    “把流民杀光,让乱军没有了来源,还能成什么气候。”

    闻言,韩昊脸色不快。

    作为辽东人,他接受不了这种说话,作为道学之人,他同样反感这种话。

    陆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