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 入主中原

    第五百三十八章 入主中原 (第1/3页)

    “不能允许皇上迁都。”

    乱民势大。

    新王正式昭告天下,自立成王。

    随后不久。

    田永命也在四川称王。

    不同于后者,新王开始设置官员,陕西,山西,湖广,河南,不少地区已经落入新王手中。

    很多地方的守军兵力薄弱,面对新军犹如鸡蛋碰石头,不敢抵抗选择了投降。

    迁都。

    已经是迫在眉睫。

    林如海终于出面,支持了军司的建议。

    谢有成也从第一镇返回金州。

    年前的旧事,众人都不再提,团结一心面对国内的问题。

    众人看向林如海,眼神怪异。

    林如海一脸的坦然。

    将军是汉人,爱民如子,对子民的仁德,无人可以指责。

    正是明君之相。

    而大周已经失德。

    于公于私,将军入主中原,并不算亡天下,是顺应天命而出。

    “江淮不可乱。”

    林如海坚定的说道。

    长江黄河连接大运河,密布的水道,为江淮的商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江淮的生产力,无异于是大周之冠。

    福建广东的商品流入江淮,北方的商品流入江淮,江淮成为了全国的贸易中心。

    其他地方没有这个地利。

    “如果皇上迁都金陵,对我们金州极其不利,济州岛的海贸将遭到毁灭性破坏。”

    济州岛的海贸,是金江镇强军的根本。

    宋朝时。

    商税占到了天下税赋的一半。

    明朝军事强,但商税弱。

    大周承袭明制,农税占了七成。

    农不稳,则国亡。

    大周可以不在乎商业,因为他没有,聊胜于无而已。可金江镇不能不在乎。

    商不稳,则金江镇废。

    “可是皇上真要迁都,岂是金江镇能拒绝的,只怕皇上不会听金江镇。”

    “他不能不听。”

    谢有成反驳。

    “南下之路只剩山东,让陈德言盯死皇城,但凡有动静,只需要轻骑就可以断皇上的南下之路。”

    “恐怕会引起天下人的责骂。”

    “天下之心,朝廷还剩几成?”

    谢有成轻视道,然后看向林如海,希望他支持自己的话。

    林如海没有让谢有成失望。

    文武之间有矛盾。

    不可能没有。

    但是事情有度,在大事方面,双方还是能做到互相配合。

    “北方人心尽失,南方还有一半。”

    “皇上仍然是皇上。”

    从第一镇回来的不只是谢有成,还有冯胜之。

    冯胜之坦然道。

    “谁第一个欺辱了皇上,就会背负上骂名,遭到同仇敌忾的反对。”

    众人无言。

    冯胜之说得并没错。

    很多人骂朝廷昏庸,但不意味就希望大周覆灭。

    人心是很奇怪的东西。

    可以骂,都为你赞叹,犹如那些御史们。

    但是当你真的做了有损国体的事情,则会遭受千夫所指,被人们唾弃。

    现在的金江镇,面对的是一个瓷器。

    想要的是一个完好无损的瓷器,越完整越好,对金江镇才是最大的利益。

    新学不光是在金州生根发芽,江淮一带也开始有了新的思想。

    又提倡唯物主义,反对宋明周礼学,反对当下浮夸空谈的风气,讲求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

    “多学而识,行必有果”,学以致用。

    要求实地调查,提倡独创,反对盲从和剽窃。

    还有提倡“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

    宣扬“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否定了君为臣纲的道学理论,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

    甚至认可金州的军学堂,但是认为应该去掉军字。

    然后应该加强金州学校,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权利。

    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

    “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张,以“众治”代“独治”,扩大郡县守令权利的主张。

    甚至倡导均田说,提倡工商皆本,改变士农工商传统之法。

    种种的学说,互相之间皆有借鉴。

    这种思想在清朝是要抄家灭族的,但是在周朝,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群体的增加,越来越受支持。

    正是私学的厉害。

    私学有时候有害处,例如明朝张居正改革的时候,最大的麻烦就是私学。

    但私学也有他的好处,解放了思想。

    明朝禁不了私学,张居正权倾朝野,禁天下私院,也没有成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