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谋划辽西

    第五百四十章 谋划辽西 (第2/3页)

  流民军新王的根基还不稳,但是实力的确不弱。

    贾鉴的意思很清楚。

    接下来面对的事物很多,不光是皇帝南迁,其余的事情同样也重要,不应该只把目光放在皇帝的身上。

    “要不要允许草原各部台吉?”

    顾应时老话重提。

    贾鉴的话提醒了他。

    如果这般看来,十万金江军的规模,显得有些薄弱。

    “有心的部落,居心拨测,没心的部落,力有未逮,我看还是保持现状的好。”

    新合军中,有高达八九万的外族士兵。

    草原,奴儿干,朝鲜,甚至还有琉球国的士兵。

    整个草原和奴儿干才多少人口,抽调了如此多的青壮,很多台吉心中并不满意。

    和前番西征林丹汗不同。

    那是草原部落自己的想法,金江军不过是顺应形势。

    所以按照常理,哪怕将军改变主意,愿意抽调草原骑手,恐怕很多台吉也是反对的。

    而反其道提出愿意出兵的,不代表是抱着好心。

    说明了对方有野心。

    当年周廷入朝鲜平二十万倭军,老奴不也是主动提出要出兵协助作战么。

    朝廷为什么不同意?

    出兵协助大周是假,扩充地盘和实力才是真。

    真同意了,才是引狼入室。

    又例如前明。

    借用了草原的势力,导致前明在草原上的布置毁于一旦。

    虽然朵颜卫对前明一直忠心耿耿。

    但是失去了辽河套,前明就无力控制更被的草原,对草原的管控,不可能越过辽河套。

    正如为何罗刹国能不远万里出现在漠北?

    因为草原上的人口,近九成集中在明朝北边的漠南。

    其余的地方人口稀少,生产力低下,更加的原始。

    无论大明还是大周,都不能跃过漠南蒙古,去管控千里无人烟的西伯利亚。

    如果答应了对方的帮助,就要同意对方的要求。

    “目前的形势,我们在草原的控制力逐步上升,不应该打断上升的态势。”

    “有些台吉心里虽然不满,面度当下的大势,又无可奈何。”

    贾鉴最懂蒙古。

    众人都仔细听着他的分析。

    蒙古其实只是周人对草原的统称。

    犹如周人统称奴儿干诸部为女真。

    西海女真,野人女真,建州女真等等。

    但是奴儿干各部,例如库伦人,自称自己为库伦部,而不是把自当当女真人。

    所以老奴征服了各部后,改名为蛮族。

    但是蛮族的称号,并没有获得其余女真部的认可。

    否则也不会有数十年的征服之战。

    草原也是如此。

    随着各大汗国的消亡,黄金家族的势弱,很多部落并不把自己当做蒙古人。

    例如漠北的卫拉特诸部。

    他们与漠南蒙古台吉们的信件中,称呼自己卫拉特,称呼漠南台吉们为蒙古。

    漠南蒙古的台吉们,也是如此的回信。

    “如果答应他们的要求,虽然能让我们获得一批兵力,但是会影响我们在草原的控制力,长远来看非常不利。”

    从草原和奴儿干抽调青壮到第四镇作战,和抽调青壮随金江军入中原争天下。

    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前者代表金江镇有余力,对草原各部仍然保持了优势,是金江镇合理合法的管理手段。

    后者不同。

    草原台吉们会认为是金江镇有求于他们,是他们帮助了金江镇夺得天下。

    “如果觉得兵力不够,不如继续从内部扩军。”

    贾鉴的话,让众人沉默。

    扩军不是那么好扩的。

    历史上。

    中原政权统一之战,明明自身上千万乃至数千人的人口,却只能抽出十几万,二十几万的兵力。

    例如前明朱元璋最开始的北伐。

    反观游牧民族入侵中原,轻易的就能带领十几万,几十万的军队。

    又例如蛮族老奴。

    自身那么点人口,却能带出十馀万大军。

    因为双方战争模式的不同。

    汉人以统一天下为理念,导致的后果就是,十万大军需要的后勤,要调用后方数十万民夫来运转。

    以自身的物资来供应大军所需。

    而游牧民族或者蛮族,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军需,靠着劫掠屠戮汉人来获得军事补给。

    这就是双方的区别。

    虽然不是全部的原因,但也是核心原因之一。

    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