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八章 金江镇的底线

    第五百五十八章 金江镇的底线 (第1/3页)

    先是朱秀一战而决流民军,传来贼首龙在前身亡的捷报,整个金州都沸腾了。

    然后就是一连串的捷报。

    河南收复。

    陕西收复。

    山西收复。

    湖广胜利,收复襄阳。

    ……

    百姓们津津乐道,官员们忙碌不堪。

    顾道初不知往返跑了多少趟登莱与金州两地。

    幸亏海路发达。

    登莱作为山东半岛的顶端,与作为辽东半岛顶端的金州相隔很近,海路往返一趟只需三日。

    也是金州的地利。

    借着海陆两道之便,金江镇以金州为根基。

    除了可以控制辽东,还能挟制辽西,京畿,顺天府,山东,以及朝鲜。

    不过如今却不行了。

    随着金江军的脚步,金江镇肯定要搬回国内的。

    当顾道初求见的时候,唐清安正看一封来自贾府的书信,眉头扬了扬。

    贾琏要死了。

    勋贵始终是勋贵,仍然能过得奢靡。

    国内闹翻了天。

    贾府也乱成了一锅粥。

    因为贾赦的原因,最后贾府还是去了金陵,除了自身的老家所在,和其余的节制使联合了起来,控制了半个金陵。

    金陵以北,成为传统勋贵的主要力量地盘,金陵以南则成为以王子腾为首的政治势力控制范围。

    虽然分裂,但因为属于自家的地盘,反而保住了江南的富裕和产业链。

    大宗海外商品的生产地,仍然还在运作。

    “将军。”

    顾道初进门。

    “请坐。”

    唐清安放下书信,贾琏在济州岛重病的事丢之脑后。

    死了也就死了。

    金江镇这几年对得起贾琏。

    他当年为金州采购的红夷大炮,这份功劳,金江镇给予了后报。

    不过人啊。

    欲望难填。

    色是一把刮骨刀,多少人死在上头。

    “林左使提出一条建议。”

    “哦?”

    唐清安打起精神。

    一边警醒自己,可不能学习贾琏,要引以为戒,一边严肃起来。

    国内的事情。

    由林如海组织大局,他的建议,必然非常重要。

    “林左使想要从国内移民二十万到辽东。”

    “辽东?”

    唐清安满脸的疑问。

    “是金江镇还是辽东?”

    辽东属于金江镇,可金江镇不只有辽东。

    辽东土地最富。

    人口也是最多,已然达到了六百万。

    土地兼并人满为患。

    不只是在国内。

    辽东也是如此。

    虽然有朝廷的积弊,以及国内久安,让不少的军队失去了战斗力,但也有土地兼并人满为患的原因。

    因为辽东人口多,土地不足,所以百姓们困苦。

    盘子不够大。

    大河水少,小河枯竭。

    勋贵军官不够分,百姓们当然就吃不饱。

    辽东人口本来有近五百万。

    很多百姓无以为生逃入奴儿干开荒田亩。

    一直到蛮族入侵。

    让本来昏暗困苦的辽东百姓越发的不堪,遭受欺凌又活不下去,引起了无数的反抗。

    才有了金江镇顺应而生。

    现在的辽东。

    人口突破了六百万。

    比以前的人口还多了上百万。

    因为辽东政通人和,大型水利,养活六百万人口绰绰有余。

    但是金江镇为了避免后患。

    防止辽东人口增长过快,也为了开发奴儿干,草原,以及咸镜道,平安道。

    所以早已制定了规则。

    新的往金江镇移来的人口,会安排后面的几个地方。

    因此。

    林如海提出要安置二十万流民到辽东,才引起了唐清安的诧异。

    当初制定规则的时候,林如海也有参与。

    顾道初替林如海向将军解释。

    “我金江军在国内与流民军作战时,考虑赈灾的因素,招募了不少的流民充当民夫。”

    “几个月来,这些民夫为我军大胜立了大功,所以林如海才提出,把他们安顿到辽东。”

    唐清安恍然。

    他明白林如海的意思了。

    金江镇多年的努力,从国内接应流民,已经有了两百余万来,来自国内各地的百姓。

    随着金江军的捷报,以及官府下大力气赈灾救民,稳住地方的种种措施传开后。

    老家被收复的流民,不少人心思归。

    老家也在分田呢。

    而且他们又相信金江镇的官员。

    于是不少的百姓提出要回去故乡,愿意放弃在辽东奋斗多年的积蓄,只求归家的安置。

    本来官府是担忧的。

    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