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六章 登基为帝

    第五百六十六章 登基为帝 (第1/3页)

    “允许通过海外司备桉的商会,采购国内军事物资。”

    “放开船舶限制,允许私人在国内建立船厂。”

    “大周海内外百姓个人财产不可侵犯,而生产资料必须为国家服务,遵守国家法律。”

    “允许海外汉人自建武装力量,接受大周军方指挥,”

    ......

    儿献帝二年。

    番薯玉米等新的农作物,已然在全国生根发芽,让人均增产九十粮食。

    荒地中大量种植了番薯,全国百姓都在吃。

    仿佛一夜之间。

    百姓们能吃饱肚子了,是真的可以吃饱。

    人们称为卫唐盛世。

    儿献帝二年末。

    卫王下令取消军户制度,军户制度初衷是好的,可以因为多年的积弊,已经人人厌弃,不再适合保留。

    重新编练全国陆军。

    甲字军为正兵。

    每个月定兵饷为三两银子,一年三十六两饷银,由朝廷统一配发兵备。

    乙字军为辅兵。

    每个月定兵饷一两五钱银子,一年十八两饷银。

    丙字军为地方民兵,由地方每半年操练一个月,一年需要操练两个月,由各地兵巡道督促。

    每个月补贴一两银子,一年两个月的操练,总共每人补贴二两银子。

    经过整编后,全国的军队数量反而大幅度下滑。

    甲子军精简后保留五十万。

    乙字军数量为一百三十万。

    丙字军共计为一百万。

    合计两百八十万军队力量,每年不算军甲兵备马匹,光饷银一年为两千两百三十四万两银子。

    海军战舰三百二十艘,海军三万五千人。

    海陆军所有军兵,每年支出军饷高达两千三百万两银子,高于历史上清朝的雍正中期,低于清朝雍正末期。

    “卫王,军费太高了。”

    内阁总理林如海,一脸为难的找到唐清安。

    “军费的问题,内阁应该想办法,而不是抱怨。”

    唐清安没有退步。

    他放权内阁,是为了让内阁做事的,而不是让内阁阁员们享受安逸的。

    国内的很多问题,官员们不是不知道,但是他们视而不见。

    唐清安要做的就是逼迫他们主动去解决。

    两次整编全国军队,唐清安彻底控制了军队。

    无论是贵族力量,还是地方军头,已经翻不起风浪。

    近三百万的军队,以及上百万的精兵,是唐清安督促内阁改革的底气所在。

    新的改革。

    必须要内阁出面,而不是自己出面。

    这点政治手段,唐清安多年的主政生涯,还是分得清楚轻重的。

    林如海点点头。

    女儿的事他不想提出什么意见,女儿自己高兴就好,他这辈子也就这个女儿了。

    新学在他的手里发扬光大。

    又是有史以来第一任内阁总理。

    以及盛世的到来,民间生活安定。

    林如海必定会青史留名。

    那么改革的事情,他愿意去做,无论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自己的身后命。

    “请卫王允许臣的改革方案。”

    “可。”

    “由你带领内阁成员共同推行。”

    唐清安强调到。

    林如海内心感动。

    自己这辈子遇到了卫王,真是自己的幸运。

    人啊。

    富裕到了一定的阶层,会追求精神上的需求,林如海已经明白,当改革成功的那天,就是他功成身退的时候。

    第一件事。

    先从盐政下手。

    组织一批精干的官吏,由内阁阁员亲自带队,奔赴扬州督办盐政大桉。

    商税是不好收的,因为管理手段不足。

    但是盐政不同。

    每个人都要吃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盐政成为了最重要的商品,关乎国家命脉。

    盐政政兴人和的时候,则国家富裕,当盐政政治昏暗,则国家跟着贫瘠。

    因为盐政的收入,占国家收入的一半。

    唐朝时,盐税收入占中央收入的五分之二,或者二分之一。

    南宋时,盐税收入占中央收入的二分之一。

    元时,财政之出的十分之七八都靠盐税。

    乃至未来的民国,盐税也是中央财政收入的三大支柱之一。

    盐政。

    的确是国家的命脉。

    巡盐御史出身的林如海,对盐政的门道比谁都要清楚。

    没有对于的寒暄,就是严查。

    查出了实证,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