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 大顺隐患

    第五百六十八章 大顺隐患 (第1/3页)

    大顺永宪七年。

    清晨的太液池。

    在这秋尽冬初的季节,湖水澄清得成为一片碧绿,波纹连连地堆积到沙岸。

    “唉。”

    青红廊之下,一名裹着大红花袄,肚子微微隆起的少妇,细眉微蹙,单薄的脸上露出了忧意。

    失望的叹息下,一些碎絮似的朝霞,在红日升起的阳光下,那些红的、蓝的、紫玉和金黑色的。

    无数的彩色的光芒,反映到湖面上。

    景美。

    人更美。

    身边的宫女们小心翼翼的,连呼吸都不愿大声,不愿惊动沉鱼落雁的贵妃。

    人们会为了美好的事物而沉迷。

    贵妃从来都是安静的。

    只有贵妃处,才不会有勾心斗角,因为贵妃从来不参与。

    藩王们不愿意远赴藩地。

    其余宫的贵妃们求圣人开恩,让母子多团聚。

    还有东王。

    听说外面有好多弹劾他的奏疏。

    ……

    唐清安坐在船头。

    随着船只的浮动随意的在太液池划开。

    东藩又占据了四国。

    领地人口只汉人百姓就突破了一千万,加上东藩领地内留下的日本女性。

    东藩自己向国内汇报的是一千两百万。

    但是根据内阁情报处的顾及,因为移民东藩的人口,以青壮居多,而东藩有大量的女性。

    所以正确的数据。

    移民了一千万百姓,其中至少七百万光棍,大多都在东藩成了亲,几年间生下一个到三个的孩子。

    东藩的人口,已经达到了恐怖的数字。

    再过十年,或者二十年。

    东藩已经具备了大顺本土造成威胁的实力。

    国内很多官员,学者提出了担忧。

    认为内阁应该出手压制东藩。

    或者分割东藩,削弱东王的实力,才是国家久治长安之策。

    内阁们无法决定,只能询问皇帝。

    唐晏乾犹豫了。

    按照他心里原来的规划,各藩想要威胁到国内,至少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间。

    唐晏乾出乎他的意料。

    不愧是他最出色的儿子。

    这名儿子。

    唐清安内心即复杂,也欣慰。

    在东藩两片土地上,无论是九州国还是四国,所有的男性人口皆卖给幕府,增加幕府的实力。

    两地只保留妇孺。

    手段当然不止这些。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东藩这些年内部也发动了几次军队大扫荡,清除了两地本土的反抗势力。

    随后以分田和分妻子的诱饵,从国内吸引了无数的人口。

    国内的百姓们人尽皆知,到了东藩可以安居乐业。

    唐晏乾在东藩设立船厂,设立火药厂,设立军器司,设立火器局……推广蒸汽机,发展矿业,重视工匠,甚至设立技术学校。

    东藩的技术学校,是中国第一家专业学校。

    在领地内推行专利法,鼓励工匠发明。

    抽水用的蒸汽机,在国内多年下来发展缓慢,但是在东藩日益迅速,由工匠们改进,成为各行各业的动力。

    蒸汽机为各行各业的动力,煤矿为各行各业的燃料。

    东藩一年的煤产量突破了七百万吨。

    要知道。

    英国在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三十个年头,全年煤矿产量也才突破两百万吨。

    东藩能超过英国,除了人口是英国的数倍,而长子的功劳功不可没。

    中国太大了。

    任何事物到了中国,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普及。

    靠着煤炭行业,以及随之而来的铁道建设,又促进了铁矿行业,冶铁业,采石业,木业……

    东藩的初级工业,以及工业人口直线上升。

    拿出了这么优秀的成绩。

    唐清安怎么舍得打压?

    长子知道国内会因为他的举动而担忧吗?

    他肯定是知道的。

    这些年他在东藩的治理,无一不是符合自己的心意,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的。

    “长子虽然在我身边的时间最少,可是他最能摸透我的想法。”

    看着湖面粼粼波纹,唐清安出神的想到。

    是啊。

    长子就是靠着摸透了自己的想法,才能应对国内的反对,做出了很多出格的事情。

    自己该怎么办呢?

    按照国内的应对手段,那就是打压东藩。

    不让东王继续做事。

    “唉。”

    唐清安一声叹息,经过了一处竹林,露出了亭子,看到了对方。

    “那个人,你在叹什么气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