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民刊月册执行

    72.民刊月册执行 (第1/3页)

    几十亩干旱地浇完,众人已经累的气喘吁吁。周乾喘着大气,缓和自己的心跳和疲惫的身体,懒散的靠着大树倒靴子里的土。

    “周小哥,东南边儿的青瓜实验田也浇完了。”

    “你们也歇歇吧。”

    农学社几个人坐在树下,后背已经湿透,随后抹了把汗,将茶水最先递给周乾,有些叹口气道:“三日后,您便去国子监了。”

    周乾坐起来,看向几人,开玩笑着道:“要不,我不去了。”

    后面几个人摇头。

    “国子监是好地方,我们也盼着您平步青云,只是农学社怎么办?会不会被解除。”

    这些日子相处,农学社虽然只有几名人员,但听到周乾那些先进有趣的农业计划,也是很期待。

    民以食为天,大明百姓大多数都是耕地为生,辛苦劳作一年半载,却要靠老天赏口饭吃,自然而然希望会有更多的办法助他们丰收。

    周乾伸手从怀里拿出记录试验田的簿子,轻轻放到他们脚边:“这东西你们保存好,里面的经验可以为青瓜的生长带来更多帮助。”

    “周公子,您走后,还会来这皇庄吗?”

    “肯定不会啊,先生过几日便是国子监监生了,要去读圣贤书。”旁边有人插话。

    周乾将注意力转移回来,对众人摇摇头道:“读圣贤书不是死读书,若是不能为百姓,为大明起到作用,那书就是一堆废纸。”

    “书中虽有颜如玉,但百姓也要吃喝拉撒睡。若不能落实到百姓日常,读再多的书也无用。”

    几个人似懂非懂,但他们也知道读书最终还是去朝堂做官治理各地,这样想,似乎有些道理。

    周乾在皇庄人的心里,已经成了文曲星,文曲星说什么,都对!

    国子监生门槛为秀才中的精品,还带月俸读书,在百姓眼里,可不就是大喜事。

    甚至不少的外朝番邦也跑到大明国子监学习,高丽,倭国,暹罗等都在大明国子监学习。

    太阳西斜,暑气正热,周乾的荷塘边搭建着屋子,他雇佣的看塘人便住在那里。

    平日里他不去管,今日路过时却听到有人在吵吵,周乾下了官道,沿着林间小路而走。

    “扑通!扑通!”

    草丛里动了动,青蛙便被脚步吓得跳进池塘,水转着圈儿。几个娃娃赤脚在塘边洗脚。

    “水塘水太深,你们莫在这边。”周乾皱眉,冲茅屋喊道:“李肆,李肆你在做什么。”

    晒的黝黑的瘦子,顶着个菏叶跑过来:“东家。”

    “天气太热,取个木板,写池塘水深,莫要嬉戏。”想了想这个李肆根本不会写字,他又打算自己动手。

    就算百姓不识字,也得写上。

    “哎呀,你个娘老子的,又来池塘偷挑水……”李肆跳着脚大骂,气的脸黑红黑红。

    池塘里的荷花很茂盛,满满一池塘菏叶碧绿,远处的塘角几个农户挑着水快速离去。

    见周乾注视,李肆怕东家怪罪,讪讪道:“这几日干旱,附近农田农户便来挑池塘的水。”

    这片塘离江近,地势低,旁边又有大树,池塘水冰凉,是个游泳纳凉的好去处。

    “水是挑不完的。”周乾劝李肆。

    晚风拂起,李肆抓了几条活鱼,捞了几截白藕,又从塘里摸了虾,恭敬的递给周乾。

    “听说东家要去国子监了,我替东家看塘也有面儿。”

    “李肆,你家在北边儿,若是喜欢面食豆腐,进城去周家食坊,报我的名儿就成。”

    “谢谢东家。”李肆心存感激,没有周东家,他就只是个乞丐,也决心更认真看塘子。

    把写好字的木板给他,周乾带着藕和鱼离开,上次那些藕粉卖的银子还存着,秦王和燕王前几日回封地去了。

    新藕还没长好,藕粉作坊便空闲下来,到时候再雇佣人来做藕粉。

    夏日天长,进城时,天还明晃晃的亮着,路边水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