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章 兵马都帅与知州

    143章 兵马都帅与知州 (第1/3页)

    李晔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让同州重新成为大唐的一个州,而非一个独立于朝廷外的藩镇。

    但他与大部分官员的意见不同,他并不认为这是将帅忠心不忠心的问题。

    便如李茂贞,当他还叫宋文通的时候,还在神策军帐下效力的时候,勇猛作战,数次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能说那时候的他就不忠心么?可当他出镇凤翔后,迅速脱离朝廷的管控,并反过来侵犯朝廷的权益,较之前任凤翔节度使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如王建,当年随唐僖宗一行逃难时,他不离不弃,甚至背着小胖子唐僖宗跑了十几里山路,把唐僖宗都感动得落泪,并解下沾有龙泪的衣袍赠送于他。那时候的王建,可说是满朝第一忠臣,可再反观他今日在西川的种种行径……

    所以,这并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制度上的问题。

    也不知道是否是受时代局限,在李晔看来十分浅显的问题,朝野百官,竟少人提及……

    如何防范地方藩帅不臣,又如何从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李晔早有构思。

    早在出征梨园寨途中,张濬质疑授武将为邠宁节度使时,李晔说自有办法,其实他当时就已经想好了对策。

    甚至还可以往前推,早在他设置兵马府系统时,便已是在为肢解藩帅权力做准备。

    只是到了如今意外得来同州,方有了实施的机会。

    在这个时代,一个地方上的权力,大抵可分为行政权、兵权、民权、财权四个方面,节度使统揽了这四个方面的大权,实际上已等同于独立王国,全权处理所有地方事务,不再受朝廷干扰,当然也不会再服从中央朝廷的管控。

    实际上,节度使最初只是「节度各路兵马」之意,只掌控地方军权,并不具备独立、与朝廷对抗的资本,可后来因对抗边境外游牧民族、节省转运费用、镇压地方反贼等需要,又陆续加以支度、转运、营田等使职,才最终大权独揽。

    人选同样重要。

    毕竟在这个「人治」的时代,再好的制度,若没能选派合适的人去执行,最终也只能沦为摆设……

    同州兵马府都帅一职,李晔决定授予顺义军知兵马使邓筠。

    首先李晔不会考虑禁军六军都指挥使。

    这六人各领一军,又出于保持禁军战斗力的考虑,不宜过多限制,实际上六人在各军中已有自己成形的班底,若将他们放出外地独领一州兵权,在眼下这个局面下,李晔其实并不放心。而将这六人放在京城内,结合目前正推行的轮戍制和阅兵制,也更有利于六支禁军战力的持续提升。

    而要放一人去独领一州军事,在现有制度框架下,还得授予兵马府都帅一职,若职务太低也无法服众。

    其实排除掉六位都指挥使,也只有邓筠最合适了。

    李晔决定派邓筠前去,另有一重考虑,邓筠也是讲武堂学员。

    李晔兴办讲武堂,在军中宣传忠义为将帅的首要标准,若不对讲武堂学员予以重用,又如何能达到这一目的?

    邓筠为顺义军知兵马使,实际为顺义军内二号人物,按理说不在讲武堂学员招收标准内,可他见军中大多将校都不愿去讲武堂,又知这是天子钦点的学堂,若无人应征岂不是尴尬了天子,便主动报名参加。加之他年岁不满三十,也算是青壮武将,崔安潜自然也没了拒绝的理由。

    邓筠入讲武堂后,其实表现一般。

    他是典型的豪爽武夫性格,哪受得了酸士们的唠唠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