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章 恩鬻钱与香火费

    232章 恩鬻钱与香火费 (第1/3页)

    杜让能明白了张濬的意思。

    非是勋贵和僧侣应当被化为课户,而是相较于其他不课人群,这两类人,能够闹出来的动静,应当会小一些。

    所谓勋族,即功勋世族,如国公、郡公等等。

    时值残唐时节,这些所谓的勋爵也早不值钱了。杜让能扪心自问,他何德何能,又有何功劳,能被敕封为晋国公?便是他的七世祖杜如晦,为大唐定国立下多少汗马功劳,又深得太宗文皇帝器重,画像高挂凌烟阁上,也只是在死后才被追赠为国公。

    不过是如今国势衰微,天子威信不再,便只有通过滥封爵位来换取臣下的支持。如朱全忠、李克用、时溥、李茂贞等等,但凡是每个能叫得上名字的藩帅,都早早地被朝廷册封为了郡王,他们又于大唐又何功勋?

    勋爵之泛滥,乃至于斯。

    相应的,如今的勋爵也就是顶着个名衔,实际并无多少权势殊荣(指朝廷派下的权势,而非自身本已具备的),更无法称之为功勋世族。

    此处所谓的勋族,指那些真正以功勋传世的家族,多集中在武德、贞观年间,大唐定国时册封的勋贵,也包括安史之乱后,册封了一批。他们的家族爵位代代相传,世代享受大唐的荣华富贵,每至年岁节日,天家还得按时赏赐,以感激他们先祖为大唐的贡献,更别说那点赋税征役了。

    可其实,这些勋族多已败落,后世子弟也鲜有成才者,只靠着先祖荫庇做个闲散贵人、整日飞鹰走狗罢了,拿他们下手,并不会有多大阻力。

    只是面子上,不大好听……

    僧侣其实并不好对付,更不是可以随意欺负的对象。

    杜让能本人便精研释经,他尚健在的八十老母更是虔诚礼佛,每日吃斋诵经,每逢节假再去寺观里孝敬。以此推之,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市井走贩,佛家无孔不入,它在社会上的影响之大,对人们思想钳制之深,前所未有。

    但就眼下看来,僧侣又不难对付。

    多亏了去年年底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