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章 威远大将军

    236章 威远大将军 (第1/3页)

    虽然已召有铁匠,但李晔很清楚,要制成火炮这种跨时代的器物,主要还是得靠自己。

    自决心研制火炮开始,李晔就开始努力地搜索记忆,想象火炮制作中的一个个要点,并一一制成草图。

    刚开始回忆时,李晔还是很有信心的。

    一来,他一直秉承一个观点,古代工艺技术进展缓慢,凡宋明时代能制出的器物,在这唐末时节同样能制出。

    包括他仔细回忆起一些工艺差距,如这个时代尚不流行高炉炼铁,不会提制焦炭,好像还不会用木箱鼓火,淬火工艺有待精进,等等,说穿了都是一种经验技术,而非科学技术,只要他适当提醒一下,工匠们能够摸索出来。

    二来,他对自己炼制的黑火药很有信心。

    如今神机营配制的黑火药,其实用的是他传授的现代配制方法,古人可是一直摸索了上千年,而始终未得其要。

    诸如后世痴迷武器的蒙古人,就曾大量制造青铜质火炮,又一直在改进黑火药的原料,在硝和炭之外还加入了大量其他原料,使得这种火药看起来燃烧得很厉害,其实爆炸效果反而削弱。

    这可能还是思维局限的问题。他们的思维仍停留在兵法中「火攻」的层面上,使用火器,不过是另一种猛油火箭,仍是以「烧」为主。

    直到明中后期以来,大量西式火器的闯入,尤其是佛朗机炮和红夷大炮,才让明人开了眼,方知晓火药的真正威力所在。

    可如何调试黑火药中原料配比,如何增加黑火药的威力,却仍在不断探索中……

    然而,李晔的信心并未持续太久,当他真正开始绘制火炮草图时,才发现其中的问题远比他想得更多。

    他可以肯定,如今的工匠绝对能制出威力不亚于红夷大炮的火炮。

    问题不在工匠身上,在他自己身上。

    他毕竟是个文科生,对物理器械方面,实在是所知有限。

    第一个问题,炮身材质。

    是用铜,还是铁?

    若不考虑经济因素(铜是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