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章 接收邠州、泾州

    250章 接收邠州、泾州 (第3/3页)

田产众多的高家面临高额税钱,为此族中不少子弟抱怨不断,独高秉义一句怨言也没有。

    他还教育族中子弟道,你们可忘了草贼入关时,四下奔逃的日子了?便在去年,邠宁乱军过境时,差点就闯进高家窑子里来,当时你们吓得到处挖地窖,藏埋细软,都忘了?如今好不容易安稳下来,能过安生日子,让你们交几个税钱,便该知足了。

    若是自己家中的子弟,他还会再多说两句,钱财是福,也是祸啊,若只知一味敛聚,却不晓得散财聚义的道理,可就是大祸临头。

    不只是对旁人这样说,私心里,高秉义也是认同平税法。

    看看如今的高家窑,男丁务耕,农妇务织,稚子嬉闹,炊烟袅袅……高秉义并不是那种只愿「朱门酒肉臭」的大户,他识字,进过学,尤其喜读《孟子》,为里面那种「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描绘喝彩。所以,有钱的人家多出钱,没钱的农户少出钱,换取地方安宁,上下融融,正符合他的理念。

    先前朝廷颁下乡练法,高秉义同样带头拥护。

    按县里实行下来的规矩,一户抽一丁,可高秉义甚是积极,将所有族中青壮年子弟全部报名乡练。

    寻常课户家参加乡练是为了抵消征役,可高家这样的大户人家又图个什么呢,莫不是那一日不到二十个铜板的工钱?且高家子弟众多,本可一户一丁,却要全部报名乡练,怎么算都是吃大亏的。

    对此,高秉义也有他的解释。

    如今岁月不安宁,世间的道理,全由手持兵刃的武夫说了算,所以难得有机会学些武艺,学习行伍本领,总不会错。

    往大了说,可报名参军,谋取军功,也可让高家门楣光大;

    往小了说,可对付盗贼流寇,保护妻妾子女,守得一方家园。

    只可惜,能听得进长辈劝告的只有极少部分人,多数族中子弟并不以为然。他们应征乡练,只是迫于族长权威,不得不从。

    然而,事实将证明,他们的族长高瞻远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