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穿越就被努尔哈赤劝降

    第一章 一穿越就被努尔哈赤劝降 (第3/3页)

之后,怎么这么点事儿你都琢磨不明白呢?”

    范文程赶忙顺杆爬,“奴才愚昧。”

    努尔哈赤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来,“朕对李成梁到底是什么心思,朕之前在‘七大恨’里,不都一五一十地全都写出来了吗?你怎么就读不懂呢?”

    范文程道,“没有您亲自指点,奴才怎么能读得懂呢?”

    努尔哈赤叹了口气,道,“这样罢,只要这次咱们能成功攻克宁远,朕回去就告诉你,这‘七大恨’究竟是何要义。”

    范文程出了营帐,将写好的劝降信递给了一个同他一样的降金汉人使者。

    使者接了信,裹上厚厚的斗篷,骑上快马,一路颠簸着向宁远城去了。

    “嘚嘚”的马蹄声在结了冰的积雪路上一路蜿蜒,与四面八方涌进宁远城的报信声交汇到了一起。

    “报!——奴酋使者送来劝降信一封!”

    “报!——金军主力已渡过辽河!”

    “报!——金军已连续攻陷锦州、松山、大小凌河、杏山、连山和塔山七城!”

    “报!——辽东经略高第再次下令尽撤宁锦之兵于山海关!”

    ……

    报信的声音一声高过一声,与漫天的风雪一起,将整个宁远城包裹得密不透风。

    雪花无声地从空洞而黑沉的天空洒落下来,将这座周长六里八步,高二丈五尺的辽东小城黏上了一天一地的白。

    北风打着旋儿吹过蓟辽督师府的窗棂,发出“哐哐”的声响。

    这座蓟辽督师府,是天启二年时,由当时的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孙承宗刚刚从山海关移建在宁远卫城的。

    那时的孙承宗还是深得皇帝信赖的帝师,一上任就能从国库带走八十万帑金。

    大明的外调官员离京前,都要在早朝庭下或午门之外,向皇帝遥行五拜三叩之礼。

    而孙承宗离京,却是皇帝亲自将他送出宫门,并钦赐尚方宝剑的。

    有钱又有权,这当时移建的蓟辽督师府,自然也是修缮得十分坚固牢实。

    今日被大风一吹就能发出这般响动,听起来实在不是什么好兆头。

    议事厅内。

    袁崇焕站了起来,走到窗侧,佯装着检查门户是否严实合拢。

    厅内四处点着烧得旺旺的火盆,烘得整个室内都暖融融的,即使他走到窗边也没感觉冷。

    袁崇焕扯了扯身上的圆领官服,望着窗外的大雪,心想:

    ‘我该不该告诉他们,我其实是一个今天早上刚刚从四百年后魂穿到这里的现代人呢?’

    就在袁崇焕对这个“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的哲学问题陷入沉思之时,在他身后,议事厅中的另外几个人读完了努尔哈赤的劝降信,开始了争论。

    “……本来我就不想打仗,我不是说这个仗我不想打,是先帝驾崩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仗它是没法儿再打下去了。”

    祖大寿坐在椅子上,将两手伸到火盆边烤火,语气相当慷慨激昂。

    “这个朝政它不是一天就坏成这样的,从先帝驾崩那会儿,这个苗头它就一点点儿地冒出来了,就天启元年,浑河血战的那时候,我就知道这不是个能打仗的环境。”

    满桂接话道,“你不想打那就出城投降呗,这儿也没人拦着你,我也觉得,现在这世道是变了,降了奴酋,日子反倒好过了。”

    祖大寿道,“你不用拿这话来激我,我要想投降,天启二年广宁惨败的时候,我就跟着孙得功投降了。”

    何可纲道,“嗯,那是,现在投降太不划算了,去了奴酋那里,反倒比孙得功还要矮一辈。”

    祖大寿挥挥手,道,“主要我是咽不下这口气。”

    满桂道,“你有什么可不服气的?”

    祖大寿道,“我自己是没什么不服气的,我是为孙督师不服气,要不是承蒙孙督师看重,熊廷弼一被下狱,我就上疏辞官了。”

    满桂慢悠悠地道,“你这是赌气话,祖中军。”

    大明武将多是世代承袭,尤其到了明末,边将想要立功,多是靠麾下高价私养的家丁亲兵,这些由家丁组成的私军自然都是父子相传的。

    譬如祖大寿即出身于宁远望族,世袭宁远卫军职,其父祖承训,是万历年间镇守宁远的援剿总兵官祖仁的次子,曾出任辽东副总兵。

    因此祖大寿的心里再有气,满桂也笃定他不会辞官。

    因为祖大寿即使辞官,他所能归去之家乡也依旧是在宁远,他麾下的亲军家丁也依然由祖氏子弟统领。

    辽东像祖大寿这样的边将,他们辞官的性价比是很低的。

    毕竟不辞官还能向朝廷要一份军饷,倘或真跟朝廷闹得一刀两断了,那就当真还不如投降后金了。

    祖大寿道,“我赌气也是应该的,我要不赌气,我祖大寿也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不信你问袁臬台,我这说的是不是良心话?”

    袁崇焕又扯了扯领子,他觉得被这热气熏得有些胸闷,但他又不好意思说。

    在现代这么冷的天,他都是在家里享受地暖和空调的,他上辈子就没见过火盆是什么样儿。

    何可纲道,“这良心不良心的,你问袁臬台干什么?”

    祖大寿道,“袁臬台也是由孙督师提拔上来的,要没有孙督师,他现在也不能在这儿。”

    袁崇焕转过身去,冲祖大寿笑了一笑,踱回厅中在火盆边坐下。

    他想,祖大寿的这句话还意外地挺合时宜,他确实是莫名其妙来到这里的,只是并不是因为孙承宗。

    祖大寿见袁崇焕只是冲着自己笑,硬是什么话都不说,忍不住便道,“怎么了?难道我说的不对吗?”

    袁崇焕又笑了笑,他在现代的时候就是这种总是带点儿讨好的温和性格,一见有什么争端就爱用笑来缓和气氛。

    何况他觉得真正的争端根本不在投降不投降上。

    历史上的宁远之战,是大明众将士难得一心抗敌,浴血奋战的著名胜役。

    他灵魂所在的这具躯壳,即是因此战一战成名,受到了崇祯皇帝的格外提拔,最终走向了被千刀万剐的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