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投降的好处很多但还是不降

    第二章 投降的好处很多但还是不降 (第3/3页)

说成是天启皇帝格外开恩?

    现代人袁崇焕实在是接受不了这种“皇帝是好的,都是下面人执行出了偏差”的思想。

    他想,历史上的那个袁崇焕肯定是在这种有毒的舆论环境里被浸泡久了,才会落到最后被千刀万剐,还依旧无怨无悔的境地。

    他是不会把自己如此毫无保留地无私奉献给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的,一个现代人去拥戴封建帝王,那岂不是太给现代社会丢脸了吗?

    满桂道,“何守备说得对,除非能够一举铲除所有的……阉党,否则孙督师是不会回来的。”

    满桂说到“阉党”二字时,不自觉便压低了声音。

    那莫名鬼祟的模样,令袁崇焕不觉就想起了抗日剧里敌占区的中国老百姓提起“鬼子”时还要提防日本特务的剧情。

    何可纲笑道,“满中军,不至于,现在宁远城里一个阉党的人都没有,别说阉党的人了,连监视的番子肯定也都早早得到了消息,一溜烟儿地跑了。”

    “那告密之人向来贪生怕死,趋炎附势,你别看平时没事儿的时候,这些人不是说这人是奸细,就是说那人暗通奴酋的,当真一碰上大事儿,这些人的腿脚,可比平常被他们指责是奸细的人利索多了。”

    袁崇焕听了,立刻会心一笑,道,“对,那些‘爱国贼’,只会在没事儿的时候依附强权欺压同胞,以‘爱国’之名,四处攫利,看着口号喊得响亮,实则无非是一些蝇营狗苟的奸佞小人。”

    “后金都兵临城下了,就算之前可能有东厂的番子,现在肯定也早跑光了,你不必怕有人去告密,就咱们这几个人,活下来就不错了,还能向谁告密呢?”

    满桂道,“行,那我就直说了,孙督师这事儿,确实不能都怪陛下,主要是魏阉弄权,想把陛下登基的功劳全部揽到他自个儿头上。”

    祖大寿道,“可不是么?听说魏阉现在正琢磨着给三大案翻案,非要说是东林党人一手操纵谋划的三大案。”

    满桂嗤道,“真是可笑!东林党要是有这本事,岂能纵容他魏忠贤猖狂至今?”

    袁崇焕在现代是隐约了解过三大案的大致经过的,但是由于现代历史学家把这三大案判定为疑案,他对这三大案幕后的权力博弈却并不是很了解。

    于是他想了一想,对祖大寿道,“复宇,你真不得了,阉党在京中有什么活动,你远在辽东怎么什么都知道?”

    满桂道,“祖中军在京中有人脉嘛。”

    袁崇焕问道,“什么人脉?”

    祖大寿笑道,“元素,你忘了?前两年我应该跟你提过啊,我那小妹到了嫁人的年纪,嫁给谁不好,非要嫁给一个三十多岁的老男人当续弦……”

    现代人袁崇焕立刻很有“消灭年龄歧视”意识地开口道,“三十多岁哪里老了?我三十五岁才考中进士呢。”

    祖大寿找补道,“关键不是三十多岁,关键在于当续弦,这原来呢,家父也不同意,因为我那妹夫啊,从前就是个在李成梁手下采办战马的千总。”

    “后来一打听,这萨尔浒之战的时候,我那妹夫在我军兵败之后,还能在收拢战场马匹时,意外夺得后金军战马三百匹,还因此受到了朝廷的褒奖。”

    “然后天启二年的时候呢,我那妹夫以宁远卫籍去参加科考,一举得中壬戌科武进士,近年这朝政局势是一天比一天坏,家父就觉得多一个这样肯上进的女婿也不错,于是就同意了我小妹的亲事。”

    “不料我小妹刚成亲,我妹夫就被调进京城了,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人在京城,自然什么事儿都比我知道得多一些。”

    袁崇焕恍然大悟,“我想起来了!你妹夫的大名是不是叫吴襄?他先前那个死了的老婆是不是还给他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是不是生得还尤其白皙俊朗,名叫吴三桂?”

    祖大寿笑道,“你才想起来啊?我当时还跟你说呢,他们老吴家给儿子取名特别奇怪,我那个两个外甥,一个叫吴三凤,一个叫吴三桂,明明是两个儿子,听上去倒像一对姐妹,不知道是不是我那妹夫特别想要女儿的缘故。”

    袁崇焕可不敢小看这个生了一对兄弟却偏偏要取两个女儿名的吴襄。

    历史上的吴襄不但在明末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成功生存了下来,还一步步地从万历年间的卫所基层军官,爬到了在崇祯十七年为崇祯皇帝提督京营的中军都督。

    更别提他的儿子吴三桂,也成功从大明的平西伯,变成了大清的平西王。

    这种善于钻营的高超本事,大明诸将恐怕无人能及。

    这吴襄迎娶祖大寿的妹妹,恐怕就是他攀附辽东望族的第一步,既然吴家与祖家互为姻亲,那么吴襄递给亲家的消息,自然是十分可靠的。

    袁崇焕在心里计较了一番,道,“你这妹夫可真有心思,那依他来看,这魏阉试图要给三大案翻案,却到底有何内情?”

    由于宁远城中没有了东厂派来的监视番子,祖大寿说话也轻松了起来,“这内情,得从根源上找,你们想想,这追根溯源,这三大案发生的引子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