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9.春风不语……

    1059.春风不语…… (第2/3页)

“哥哥”,属于俩人在热恋期时候就经常用的称呼。

    可是吧……

    这会儿看到这俩字,他就想起来刚才她坐在自己身上,在那一口一个“摇啊摇,小逵逵摇到哥哥的外婆桥”的场面……

    哎呀……

    那场面太惊悚。

    他脑浆子都感觉要沸腾了。

    赶紧甩了甩头,把这份念头丢了出去后,目光落在了剧本第一段上面。

    【1、油画

    一幅幅跟旁白内容相关的油画.

    旁白:宋朝有个女子叫潘金莲,长得颇有几分姿色。潘金莲的丈夫叫武大,武大有个弟弟叫武松,在景阳冈打过虎。

    县城有个开生药铺的叫西门庆,与潘金莲勾搭成奸。把武大给毒死了。

    武松知道后,把潘金莲和西门庆给杀了。从宋朝到如今,人们都把不正经的女人叫潘金莲。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叫李雪莲。李雪莲的丈夫说李雪莲是潘金莲。李雪莲对所有人说:我不是潘金莲。】

    其实许鑫真的读不来刘振云的书。

    一方面呢……他更喜欢文字带有诗意一些的作者。而刘振云的文字偏朴实。

    阅读门槛低,故事性好。

    但风格他有点融入不进去。

    另一方面呢……当初拍《山楂树》的时候,他也是老头请来的“客卿”之一。大家在一起聊当初那个年代的时候,其他作者的话都比较朴实,有什么说什么。但他却总喜欢说一些……咬文嚼字的东西。

    明明书面语言很平易近人,可现实里反差却很大,他觉得这人有点做作。

    当然了,绝对不是恶感。

    只是说欣赏角度问题。

    作者的文字其实是有情绪的。

    比如他很喜欢老啥先生。

    文字直白,但却不失俏皮诙谐。

    可刘振云的文字里那份直白的朴实,他观感一般。

    但这种文字也有一点好处,那就是剧本的内容对话虽然看起来繁琐了些,却不用那么费脑子。

    比如下面这段。

    【4,王公道家。

    日,外。

    李雪莲敲门。一个女人在门口的小房问:你找哪个?

    这时候,王公道开门。

    李雪莲:你就是法院的王公道吧?

    王公道:啊。

    李雪莲:后山岭陈阿大是你表舅吧?

    王公道:嗯。

    李雪莲:陈阿大的老婆的娘家是崔家邬的,你知道吧?陈阿大的老婆的妹妹嫁到了齐家案你知道吧?我姨家有一个表妹嫁给了陈阿大老婆的妹妹的婆家的一个叔伯侄子,算起来,咱们还是亲戚哩。

    她举起了手里的腊肉和香油。

    王公道:你到底有什么事啊?

    李雪莲:我要离婚。】

    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可以省略的东西。

    比如俩人对话里,王公道的一声声回应。

    这种对白形式,甚至导演都可以不用去琢磨,交给演员来演绎就可以了。

    有来言有去语嘛。

    但刘振云的剧本里却些的很明白。

    不自觉的,许鑫就在想……是不是对方的剧本是按照千字来收费的……

    果然,文字还是简练一些比较好。

    他一边想,一边放下了剧本,给自己泡上了茶。

    这时,门口传来动静。

    杨蜜走了进来。

    本来还想打趣两句,吓唬吓唬他来第三次呢。见他已经开始工作,便没了玩闹的心思。

    直接走到了博古架前,拿下了一个小圆筒。

    那里面装着的都是线香。

    在许鑫疑惑的目光中,她说道:

    “檀香,醒脑的。中午正常做?”

    “做啥?”

    许鑫嘴角一阵抽搐。

    看到他那倒霉德行,杨蜜翻了个白眼:

    “废话,做饭!你以为做啥?”

    “……”

    “中午羊肉汤手把肉,是吃咱妈擀的面条还是我擀的?”

    “你擀的吧。”

    “嗯。”

    在缓缓扩散的檀香味道中,她就往屋外走。

    不过刚到门口,又想起来了什么,看了他那专注的模样,直接来到了爱人身边,拿起了他的电话。

    倒不是检查手机,而是帮着把手机的铃声和震动都关了。

    导演看剧本,其实也是一个发散思维的过程。这种时候最好不要有任何人和事情来打扰。

    她当不了导演,也不会当导演。

    那活……太需要脑子了。

    但她却懂怎么做一个好妻子。

    把丈夫遗漏的细节一点点的填补,做到方方面面俱到。

    接着功成身退,走出了屋子。

    留下了坐在椅子上,专注盯着剧本的许鑫自己。

    ……

    《我不是潘金莲》这个故事讲的其实……挺辛辣讽刺的。

    主角李雪莲和丈夫意外怀了二胎,李雪莲想把孩子生下来,于是和丈夫商量着假离婚。而离婚后俩人为了掩盖别人耳目,还故意分居,疏有往来。

    结果李雪莲把二胎生下来找丈夫复婚的时候,忽然发现,丈夫竟然再婚了。

    而她要求丈夫复婚的时候,丈夫却翻脸不认账,说什么当初是你要离婚的,离婚证也在。

    还说什么“你真的是李雪莲?我看你叫潘金莲”。

    原来,在和丈夫结婚时,她已经不是处女了。

    随后,就以这个事情为引,开启了一场跨越二十年的状告之旅。

    她告状,告丈夫假离婚。

    可问题是,当初给他俩判离婚时,也是她一口咬定夫妻“感情破裂”,属于合法离婚……

    其实凭心而论,这故事挺不错的。

    刘振云的剧本很扎实。

    无论是情绪,还是场景描述……或许因为太直白的原因,能让人很直观的感受到李雪莲心中那口憋屈的气。

    但问题是……

    这故事有问题啊。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而言,首先,你不遵守计划生育,动了小心思。其次,你这告状之下,牵连的很多人也都是无辜的。比如那个审判长……当初是李雪莲自己一口一个夫妻不合,感情破裂。结果现在她说是假结婚……放在李雪莲身上,虽然已经描述出来了当时她丈夫也同意了,确实是“假离婚”。

    但问题是这种情况只有第四面墙外的观众,和夫妻俩知道。

    其他人不知道。

    许鑫把自己带入到了审判长王公道和老谷身上。

    老谷只是履行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

    夫妻来离婚,先调解,劝和。结果李雪莲自己一口一个感情不和……见劝不动,那就履行义务,办理了离婚手续。

    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人家过来找,说自己有问题。当初她和丈夫是假离婚,自己的判罚失误……

    这不神经病么?

    这故事出问题的地方也就在这。

    当然了,随着剧本的发展,他其实也看得出来……虽然不清楚里的内容,但剧本里,刘振云其实是想要批判一些东西,讽刺一些不可名状的一刀切一类的事情。

    可……这同样也是许鑫最难受的地方。

    这片子首先肯定不是个商业片。

    这点倒是百分百肯定的。

    可问题是……为啥这些老前辈,把所谓的“艺术片”上面都喜欢扣上批判的帽子?

    好像必须得批判点啥,这片子的艺术性上才能升华一样。

    这点在许鑫看来,完全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有点不伦不类,落了下乘。

    刻意引导的味儿太重了些。

    所以,这片子在他看来有些割裂。

    故事性很好,可问题是……这片子表面上看上去,像是为妇女发声,但实际上走的还是讽刺的路线。

    这就很做作了。

    夹带私货的味道太明显。

    先不提审核尺度能不能过,这剧本里,刘振云透露的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他就不喜欢。

    剧本里,李雪莲用强盗逻辑裹挟着所有人往前走,蛮不讲理。

    内核里,剧本同样有着很浓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