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御前奏对,深入描绘

    第一百九十六章 御前奏对,深入描绘 (第1/3页)

    关于归附之后的事,冯一博早在奏疏上作了详细阐述。

    东海国从名义上归属大魏,从此成为大魏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归附是归附。

    却不代表要放弃一切。

    冯一博的奏疏和东海国国书里,都写明了附加的请求。

    或者说,就是归附的前提条件。

    这些条件之中,最为核心的一点。

    就是不会如一般州府一样,任由朝廷派人治理和驻军。

    东海国请求以类似羁縻州的方式,成为大魏边地中的一员。

    所谓羁縻州,多是在边疆地区,因民族不同、风俗迥异,或是一些其他原由。

    中原王朝对所在区域采取的一种,“以夷制夷”的治理方式。

    换句话说可能更好理解。

    就是任用当地首领,充任世袭土官。

    说白了,就是要求保留自治权利,并且可以传承给子孙后代。

    其实这事也很好理解。

    说到底,人家披荆斩棘,创下偌大家业。

    又发动战争,打下了大大一片地盘。

    任谁也不会凭白就交出来吧?

    能来归附,就已经体现其心中大义。

    提出一些要求,自然也无可厚非。

    这在大魏君臣看来,完全都在情理之中。

    至于献土的时候。

    是黑龙王亲来都中觐见,还是遣使过来献国书。

    又或者现在这样,让冯渊这个大魏之臣代为传递。

    也都只是可有可无,最多是锦上添花的小事。

    景顺帝也只是为了转移一下话题,才随口一问。

    当然,之前听了冯一博让黑龙王建国的事,现在景顺帝隐隐有些怀疑。

    不是怀疑其他,而是怀疑为了让东海国归附,冯渊是不是无所不用其极?

    若说他先答应黑龙王可以自治,以诱其归附。

    再劝其立东海国,以全大魏之大义。

    这好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甚至,景顺帝觉得,这才更符合冯渊所表现出来的一贯行事。

    但就算真是如此,这也不仅不是冯渊的错处,反而是他的才干了。

    如果真像自己想的那样,那岂非是说明,献土之事很可能就是从无到有。

    被冯一博以极强的个人能力,一力促成的?

    当然,冯一博没说,景顺帝也不会问。

    因为无论怎么样,东海国能来献土归附。

    对大魏,对景顺帝而言,都已经是极大的好事。

    不论这些是不是冯渊的手段,功劳也都已经是他的了。

    至于能力,只要自己知道他是个真能任事的就好。

    早晚有他发挥的空间!

    虽然,冯一博是一甲探花,又屡立奇功。

    但之前,景顺帝对冯一博也只是有些印象罢了。

    大致上,知他是个敢于任事的。

    当然,主要也是因为江南剿倭只涉及武事,再加上冯一博又只身前往海外招抚。

    所以景顺帝对他的认知,一直仅限于“敢”字。

    而如今,有了献土归附之事。

    景顺帝对冯一博的看法,就有了极大的转变。

    那就是,认可了冯一博的能力。

    皇帝日理万机,很多事情都不会往心里去。

    尤其是一些小人物,根本来不及,也必要记住。

    只有得到他认可和赏识的,才算是真的“简在帝心”。

    此前的冯一博,只能说“勉强算”。

    而现在的冯一博,就已经“非常是”了。

    再加上,献土归附这样的事,让景顺帝极为欣喜。

    所以也算是谈兴大发。

    此时,他听了冯一博对黑龙王的一番述说。

    完全符合自己心中所想的,一个白手起家的江湖草莽形象。

    这让景顺帝不由生出几分古怪的认同感来。

    “这倒也是。”

    景顺帝先点了点头,又不由叹道:

    “想来他能有今日成就,也是因缘际会。”

    冯一博一听这句感慨,就知道黑龙王的形象初步立住了。

    但现在还不是放松的时候。

    他还需要继续,继续把这个形象深入描绘。

    直到让景顺帝对黑龙王自以为了解,才算是大功告成。

    “圣上所言极是!”

    冯一博笑着接过话茬,继续讲道:

    “这位黑龙王流落海外,一直勉强做强人度日。”

    “但他不甘就此虚度一生,又不忍,也不敢袭扰我大魏子民。”

    又说在海上做强人,又说不劫掠大魏子民。

    这话说的就有点前后矛盾。

    不明就里的,只会以为打劫的都是海外商船。

    景顺帝虽久居宫中,但每日接收的信息量,是普通人的无数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