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词中大玄机,黛玉小心机

    第二百二十章 词中大玄机,黛玉小心机 (第2/3页)

春,脸色酡红,犹似醉酒一样,喃喃读了几遍,道:

    “果真如此,真不负冯稼轩之名!”

    湘云这时似乎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她指着冯一博的咏梅道:

    “你们发现没有,虽是咏梅,却带了四个春字,这岂非是暗合……”

    她刚刚一直打趣迎春,此时不由顺着这个思路深想。

    可话到一半,却又不敢再往下说。

    众人闻言都是一愣,细想之下却觉得有理。

    除了第二个春点明是迎春,其余也各自暗合三春。

    凡事就怕脑补和深度解读。

    现在她们带着这个想法重新一读,顿觉:

    第一个春“风雨送春归”,说的正是元春在风雨飘摇中,被冯一博护送回来。

    第三个春“俏也不争春”,说的不也正是俏丽庶女,无法与嫡女相争的探春?

    那第四个春“只把春来报”,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从东府抱过来养的惜春?

    这样一想,岂非四个全都合上了?!

    难道……

    “住口!”

    李纨虽然喝了些酒,却是没醉。

    此时听到湘云的话,顿时就是一个激灵。

    那点酒意全都消散无踪。

    她打断史湘云的话,又低声训斥道:

    “史大姑娘你闹够了没?你家亦是勋贵,你又饱读诗书,如何不知断章取义之害?”

    言外之意,史家也是勋亲贵戚。

    自该知道些轻重。

    自古虽都说不以言获罪,但也不能涉及皇家!

    若是这样解读,岂不是涉及宫闱?

    众人顿时也都是恍然。

    元春已是皇妃,又有了子嗣。

    即使这词里没有不敬,可毕竟涉及宫闱……

    若万一被有心人拿来攻讦的话,岂不是要给冯贾两家惹麻烦的?

    众人不由都露出后怕之色,却唯有迎春有些失落。

    她本以为这是自己专属,现在却是四春皆有。

    但转念一想,又觉不对。

    她觉得,不论有没有三个姐妹都不重要。

    因为,只有自己是明确了的!

    可又一想,是不是也说明其他姐妹各有各的好处。

    只有自己没什么特色,才只能明写。

    迎春在那里患得患失,不提。

    湘云听到李纨训斥,顿时一脸后怕,有些怯懦道:

    “珠大嫂子,我……我不是那个意思……”

    “好了好了!”

    李纨见众人噤若寒蝉,知道自己刚刚语气有些重了。

    于是她摆了摆手,又安抚道:

    “以后莫要断章取义,一博这阙词虽好,却也浅白易懂,没那么多深意。”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只是经过此事,诸人兴致以尽。

    各自用了些酒果之后,李纨便宣布道:

    “今日一社到此结束,各回各家之后,也莫要胡诌!”

    众人再连忙应是。

    湘云也跟着用力点头,同时暗暗松了口气。

    至此,冬藏社的第一次活动结束。

    整体还算圆满。

    众人约好初二再聚,李纨便打发了人去前面通报。

    听闻后面结束,贾琏、薛蟠这边也已经差不多。

    当下让人备车,贾府一众女卷回府。

    冯一博也备车送黛玉回去。

    到了林府,往后院的路上,黛玉小心翼翼道:

    “冯大哥,你那《咏梅》可是有些深意?”

    这话问的冯一博一愣。

    他只是借着酒意,随手挥就。

    当然,是抄了他心中伟大偶像的词。

    这首词,虽与其他咏梅词不一样。

    不提忍苦耐寒,只说乐观向上。

    但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皇图霸业的气象啊?

    至少不是《沁园春·雪》那样霸气外露。

    但他在心中再一琢磨,却也想到了四春。

    尤其是还有迎春二字。

    冯一博微微有些恍然,心中顿觉自己有些唐突了。

    但此时黛玉既然问起,他面上不动声色,笑着回道:

    “并无别意,只是说起《咏梅》就想到了放翁的那首咏梅,遂用了同调同题,但反其义而作。”

    黛玉听了,当下便放下心来,还赞道:

    “果然如此,我就说这词一反咏梅词的常态,少了寒苦,立意向上。”

    见黛玉一脸兴奋之色,冯一博便含笑又道:

    “我虽自幼寒窗苦读,却主要是为了举业,其实对诗词并不擅长,因此只能借前人的诗词修改润色罢了。”

    他说的倒是有一半实话。

    这一半就是,他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