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老狐狸的敏锐嗅觉

    第二百六十八章 老狐狸的敏锐嗅觉 (第2/3页)

  那他还求冯一博有什么用?

    “说来,我们确实是对头,相对甄大人来说,我也勉强算是君子。”

    冯一博闻言,先是点了点头。

    似乎认同了甄应嘉的话。

    可随后,他又面露嘲讽的道:

    “倒是没想到,甄大人还有几分自知之明,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小人行径。”

    他是对头,那甄应嘉自然就是小人。

    听到这样的讽刺,甄应嘉却没有反驳。

    “苍蝇附骥,捷则捷矣,难辞处后之羞。茑萝依松,高则高矣,未免仰攀之耻。”

    他依旧摇头晃脑甩出一番大道理,才似有遗憾的道:

    “我若不这么做,恐甄家也撑不到现在,早就被抄家灭族了。”

    冯一博见他虽理直气壮,但也算有所悔悟,便点头道:

    “难得甄大人还知道‘羞耻’二字!”

    他还以为,甄应嘉的意思是被逼无奈。

    但对自己的行为也感到了羞耻。

    可没想,甄应嘉闻言却摇了摇头,又甩出一番道理出来:

    “问祖宗之德泽,吾身所享者,是当念其积累之难。”

    “问子孙之福祉,吾身所贻者,是要思其倾覆之易。”

    好像不这样,他就不会说话一样。

    一番感慨过后,甄应嘉才又叹道:

    “很多事情,我只能选择面对,而没有别的选择。”

    以冯一博的探花之才,听甄应嘉说话都觉得诘屈聱牙。

    总是让人有云山雾罩之感。

    好在现在这话一出,冯一博终于听明白了。

    敢情苍蝇和茑萝,竟不是甄应嘉的自比。

    而是在说甄家祖宗!

    也就是说,甄应嘉在说他祖宗不知羞耻。

    是他祖宗有了这样选择,才让他这个后辈没得可选。

    导致甄家有了现在的“倾覆”。

    冯一博闻言,顿时被甄应嘉不要脸气笑了。

    他和杨明新对视一眼,才又看向甄应嘉,哂笑着问道:

    “你说都是祖宗之过,那盐利之事不提,勾结倭寇怎么说?”

    盐利的事,是甄家祖辈留下的窟窿。

    可倭寇的事,却是甄应嘉成为家主后,才与之勾结。

    让倭患在江南愈演愈烈。

    听到甄应嘉把事情都怪到祖宗头上,冯一博自然气不打一处来。

    “难道荼毒江南,使得无数百姓受害,不是你的选择,是你祖宗的原因?”

    这话让甄应嘉一时沉默。

    “甄大人本是通透之人,可惜行差踏错。”

    见他不说话,冯一博感慨一句,又摇头道:

    “说实在话,你若没勾结倭寇,甄家还勉强有些活路。”

    说到这里,他微微顿了顿,只冷冷看着甄应嘉。

    见他欲言又止,却依旧没有反驳,才又道:

    “可你勾结倭寇、荼毒江南的那一刻起,甄家的下场就已经注定了。”

    这时,甄应嘉微微皱眉,有些惊讶的道:

    “没想冯都尉竟是为江南百姓,我还以为,你是为了林如海呢!”

    林家被下毒之事,甄应嘉猜测对方已经知晓。

    不然这对翁婿应该不会这样,死盯着甄家不放。

    可现在听冯一博的口气,似乎自己勾结倭寇的事,更让他愤怒。

    这让甄应嘉难免有些摸不着头脑。

    是因为他剿过倭寇,就仇视自己吗?

    不应该啊!

    难道这世上真有忧国忧民的君子?

    甄应嘉自小,就有个做君子的理想。

    也是因此,才养成满口的仁义道德。

    只是可惜的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

    当他接过甄家家主的那一刻,这个君子就做不成了。

    除非,他愿意抛弃家族。

    或者,将家族献祭,当做他君子路上的踏脚石。

    可惜的是,这一套在亲亲相隐的宗族社会就是离经叛道。

    大义灭亲,只存在于戏曲和历史之中。

    在这样的环境下,根本行不通。

    若是真的那样做了,只能被人当做傻子看待。

    “都有。”

    冯一博不知他心中感慨。

    事到如今,他也不用否认什么,

    当下,他便点点头。

    大方承认了,与甄家作对有林家的因素在内。

    随后他还补充道:

    “国仇家恨俱全,可不管为了谁,我们也都代表了正义,而你,还有甄家,则充斥着罪恶。”

    说到这里,冯一博又嘲讽道:

    “我若是你,在死囚牢里可吃不下睡不着。”

    他想要用言语,刺激一下甄应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