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不反对,但不提倡

    第三百四十章 不反对,但不提倡 (第1/3页)

    今日朝会,有些出乎冯一博的意料了。

    关于十万倭女申请“渡海务工”的奏折,递上去已经有半个月了。

    可自那之后,朝堂上却一直动静也没有。

    按照冯一博原本的猜想,景顺帝和内阁肯定是不好直接答应。

    毕竟大魏不是倭国那样的国家,而是以礼仪之邦自居。

    终究还是要脸。

    这样有伤风化的事,还是不太好摆在明面上讲的。

    所以冯一博觉得,景顺帝和内阁对这件事的态度,大概应该是……

    不反对,但也不提倡。

    说明白些,就是皇帝和内阁,为了尽快收到赔款,采取默许态度。

    如果将来事发,有人弹劾此事。

    比如,批判倭女破坏大魏风气。

    那时候,内阁就可以安排人站出来。

    提出尊重他国风俗,加强大魏的教化。

    对于既定事实,要展现大魏的宽容。

    总之就是和冯一博现在的状态一样,把太极拳和踢皮球的技能点满。

    一切弹劾的结果都是不了了之。

    可让冯一博没想到的是,景顺帝和内阁比他想象中,想要得更多,玩得也更熘。

    “倭女远渡重洋,来大魏务工,这是一件大好事啊!”

    “是啊!盛唐时就曾有过类似的事情,这岂不是说明咱们大魏如今的国势,已有盛世之态?”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此大魏之包容也!”

    “……”

    侍班官员简单说了倭国的请求之后,朝堂上的就有人卖力吹捧起来。

    显然,景顺帝和内阁的态度。

    并不是冯一博所想的默许。

    而是和他选择将此事上报一样,提前将这事抛出来。

    这是避免将来爆雷之后,有人以此攻讦。

    但不一样的是,冯一博可是据实上报啊!

    他不仅将倭女出海务工,可能会转为卖身的事说了。

    还将可能带来的后果也都加以推测,全部上报。

    而景顺帝和内阁却只却一点没提卖身的事。

    只避重就轻的,说是倭国要往大魏输出女工。

    对了,哈说挣到的钱还会用于提前还款。

    这让群臣如何反对?

    当然,除了有人赞颂,还是难免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若这些倭女到了大魏,还是该密切关注一些。”

    关注什么?

    一关注不就露馅了?

    “话虽不错,但我泱泱大国,只几万倭女来务工,就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海,激不起多大浪花。”

    如果你说的是下海,那确实如此。

    “不错,十万人听着不少,但还有一半去东海郡及南洋诸国,大魏沿海州县数百,剩下几万人打散了,一处不过百八十人罢了。”

    一个县城一座倭女馆,看来价格不会太离谱。

    沿海的老少爷们有福了!

    “……”

    这些人的话,听着像是有些异议。

    可实际上,却依旧不是反对。

    虽有华夷之辩,但话里话外却也有天朝上国的自信。

    不能说一无是处,好歹说相对慎重了一点。

    至少知道关注事态发展。

    可惜,这些一听就知。

    显然也是景顺帝和内阁安排的。

    所以冯一博听着这些言论,心中忍笑不已。

    正这时,前排的张松越回头看了他一眼。

    冯一博立刻整容以待,回以礼貌的微笑。

    张松越斜睨他半晌,又什么也没说就转回头去。

    他看似老神在在,实则这几日正因刘正的事郁闷不已。

    本来他还觉得,招惹冯一博也不算什么。

    可现在他却实实在在的吃到了苦果。

    自己心爱的弟子刘正最近在冯一博的鼓动下,开始借着圣人之言,搞起“知行合一”来。

    如果真是搞学问也就算了,可他却在国子监鼓动了一群热血监生。

    开始宣扬“知行合一”的同时,还要执行“君子之诛”。

    监生之中,不乏一些跟着起哄的纨绔子弟。

    他们对学问不懂,但打架倒是真往上冲。

    这一阵子都中四处乌烟瘴气。

    比起之前,偶尔纨绔之间的冲突。

    现在已经延伸到了朝堂之中,有位科道言官都被揍了。

    明明是在青楼争风,那纨绔却说他是“行辟而坚、言伪而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