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密会忠顺亲王

    第三百四十二章 密会忠顺亲王 (第1/3页)

    话一出口,蒋奉文已觉不妥。巚

    待听到冯一博奚落,脸上就涨得通红。

    不过他很快又反应过来,恼羞成怒道:

    「君子之道就是圣人所言,如何成了你们的?」

    这话倒是不假,「五恶」本就是《荀子》中记录的孔子言行。

    他身为圣人门徒自然说得。

    冯一博闻言,笑着点头道:

    「大人这话说得对!我们本来倡导的就是圣人之言,践行的也是君子之道。」巚

    他还伸出大拇指,表示认可。

    可说到此处,却话锋一转,又道:

    「来吧!既然大人说我「言伪而辩」,那就该行君子之诛,只有如此方不负圣人所教!

    「知先行后」也好,「知行合一」也罢,总之都是要落在「行」上!」

    说着,摆出一副引颈就戮的模样,大义凛然的道:

    「动手吧!我保证绝不还手!」

    这一下,就让蒋奉文陷入两难。巚

    动手了,是践行他们提倡的君子之道。

    不动手,是不遵圣人之言。

    不管蒋奉文如何选择,他都已经输了。

    「狗屁的知行合一!」

    蒋奉文却不接招,而是选择开骂,还冷笑道:

    「君子动口不动手!你们动不动就煽动别人行「君子之诛」,算什么君子之道?」

    好家伙,骂人是君子,打人不是君子?巚

    老双标了!

    冯一博摇了摇头,一脸可惜的道:

    「大人这就错了!「君子动口不动手」可不是圣人说的,「君子之诛」才是圣人所言!」

    说到此处,他笑眯眯的看着蒋奉文,问道:

    「大人身为国子监祭酒不尊圣人,国子监教的难道是俗语不成?」

    被冯一博抓住漏洞,还开始攻击国子监的教学理念。

    蒋奉文已经被气得浑身发抖。巚

    可等他哆哆嗦嗦的抬手指着冯一博,却一时又说不出什么反驳的话来。

    见他似乎有脑血栓的征兆,冯一博生怕把他气个好歹出来。

    当即摇了摇头,不想再和对方纠缠下去。

    可他正要叫刘正和杨明新,一起来开这是非之地。

    却见蒋奉文喘息两声,长长的舒了口气。

    竟然压下了怒火,平静了下来。

    看来,到底是国子监祭酒。巚

    平日里,国子监调皮捣蛋的学生可不在少数。

    若是脾气不暴压不住人,但也不至于就伤了身子。

    「我承认冯大人你能言善辩,但莫忘了,你毕竟是科第出身,还是一甲进士!」

    蒋奉文到底是搞教育的,眼见晓之以理无用,又开始动之以情。

    「老夫只希望你能记得自己读书之时,圣人所说的那些道理,尤其是「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也出自《论语》的开篇《学而第一》之中。

    这是借圣人之言,在劝冯一博不要花言巧语。巚

    「我等也是见大魏风气日靡,因此才提倡「知行合一」的君子之道,希望以此扫清大魏读书人的不正之风!」

    冯一博见对方冷静下来,就解释了一下自己的目的。

    随后又笑了笑,反问道:

    「这正是出于我等的恻隐之心,夫子又如何觉得不仁了?」

    蒋奉文是理学大家,动不动就引经据典。

    冯一博却也不是白给的探花。

    对方说「巧言令

    色」是为不仁那一句,引用的是孔子的话。巚

    他说自己的初心,是不忍大魏读书人被不正之风带坏,所做所为出于恻隐之心,引用的是孟子的话。

    「恻隐之心」出自著名的「四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说白了,孟子觉得君子应该有「仁义礼智」。巚

    而恻隐之心就是「仁」的开端!

    对方用孔子的「仁」相劝,冯一博就用孟子的「仁」回敬。

    二者都是儒门圣人,按理是孔子更大,但论「仁」这个字,孟子是青出于蓝。

    蒋奉文闻言,已经怔在那里。

    他不是被孟子的「仁」给镇住,而是对冯一博所言有些难辨真假。

    若真如冯一博所言,那自己身为国子监祭酒,自然没有理由不支持这样的整风运动。

    说起大魏读书人的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