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八条建议,配合默契(下)

    第三百六十章 八条建议,配合默契(下) (第1/3页)

    「第二点,新皇登基已是必然,但毕竟他年纪尚幼。

    所谓: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

    所以登极后的第一件事,必然是设辅政大臣代为处置国事。

    到时候,我会在朝堂上借机提出让你垂帘听政。

    只要我们抓住新皇年幼,离不开母亲这一点,这事应该不难。

    关键时刻,你不妨让他哭一哭。

    真正的难点在于,辅政大臣之位不能轻授。

    在定下辅政大臣之前,必须先出手重组内阁。

    我的建议是,我恩师李守中可为次辅,兵部尚书贾化也有资格入阁。

    到时候,内阁之中就有半数可控,再加上你自己,才能避免权力架空。

    同时,你还要向百官表明一个态度。

    那就是会请陈勤之回来主持大局,只有如此才能平衡各方势力。

    尤其是,让群龙无首的新党暂时安心。」

    这些就是冯一博此前交代的第二点。

    两人一唱一和,达成垂帘听政之后。

    元春就趁热打铁,将重组内阁的建议也落实下去。

    被点名的三人闻言,反应各有不同。

    李守中听闻自己入阁,还直接成了次辅。

    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看向冯一博。

    若只是按例入阁,以他礼部尚书的身份自然顺理成章。

    可一入阁就直接成为次辅,八成是这个徒弟的手笔。

    大概率,是在救了这位太后之后,和她提过这事。

    他也来不及细想,就忙上前朝丹陛一拜道:

    “老臣李守中,实在惶恐!”

    “李尚书不必如此!”

    元春抬手虚扶,直接道:

    “先帝走的实在突然,陛下又年纪尚小,张阁老和陈阁老还都病重,如今大魏正需您这样德高望重的老臣辅左,还望看在先帝的面上,莫要推辞!”

    先帝都摆出来了,显然元春怕迟则生变。

    李守中闻言,也不搞什么三请三让了。

    这个时候,他只能当仁不让。

    “太后和陛下如此信任,老臣若再推三阻四实属不该,唯有日后鞠躬尽瘁,不负太后和陛下所托!”

    元春满意的点点头,笑着道:

    “那以后要劳李阁老多多担待了!”

    这边,只一请一让,就结束了入阁的流程。

    另一边,“被年老体弱”的夏蠃心里可就不是滋味了。

    谁都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

    尤其是他这个潜邸旧臣,景顺帝的铁杆。

    一旦新皇登基,必然第一个让他下课。

    可即使他早有这个心理准备,但还是难免有些不舍。

    李守中刚退了回去,他就出列一拜,一脸感激的道:

    “臣夏蠃,多谢太后体恤!”

    不舍归不舍,也一样还得谢恩。

    去南京养老已经算是给他留了体面。

    元春只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就不再多言。

    与他不同的,则是贾雨村。

    他在出列之前,也不着痕迹的看了冯一博一眼。

    随后也不搞什么请让,就朝丹陛一拜,干脆利落的道:

    “既然太后和陛下信任,臣贾化定然竭心尽力!”

    其他人可能还没反应过来,但贾雨村深知冯一博的筹划能力。

    李守中直接成为次辅,他又紧接着入阁。

    这样一番操作,可见对朝局的把控。

    这绝非是临时起义。

    贾雨村猜测,这定然是有人在背后筹划好的。

    表面上看,他和李守中两人都和荣府有亲。

    元春为了稳固新皇地位,必然会用他们这样,有关系又有能力的臣子。

    但他还不信这是久居深宫的元春,短时间内就能想到的。

    这定然是元春背后有高人指点过。

    不然,按照正常来说,很可能要由王爵监国。

    新晋勋贵的带头人,忠顺亲王已经死了。

    开国一脉的北静郡王也勉强可以监国。

    这才是出身四王八公一脉的元春,最有可能的思路。

    如今元春一反常态,丝毫不提那些老亲,反而想让内阁辅政。

    那么,顺着她背后有人的这个思路想下去……

    这个背后之人就不要太明显了!

    刚刚在朝堂上,就是冯一博和元春一唱一和。

    显然,冯一博通过救驾赢得了元春的信任。

    这是开始在朝堂上布局了。

    上一次因为议和条款的事,贾雨村和冯一博之间还有过一些龃龉。

    但作为成熟的政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