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改良,改革,革X

    第三百六十七章 改良,改革,革X (第2/3页)

    可见冯一博一脸的坦然,他也只能摇头叹道:转

    “侯爷改革的手段若能有拍马屁的一半,此事不难矣!”冯一博欣然的点头,笑道:“阁老谬赞,我也是第一次拍,能得到您的夸奖看来也算是有点天赋。”两人对视一眼,忽地都大笑起来。

    玩笑过后,陈勤之对冯一博这个人有了些兴趣。他微微沉吟,便问道:“侯爷满口改革之事,不会只是想借老夫的名头行事吧?”转

    “当然不是!”听到这样的试探,冯一博知道有戏。他毫不迟疑的道:“改革第一步已经开始了,至于第二步,就是结党,虽然结党不好听,但若孑然一身,自然谈不上改革。”第一步无疑就是新学。

    凡是改革,都要有个核心诉求。这个诉求一般是通过口号或者学说的形式公诸于世。

    转王安石改革的时候,就建立了自己的学说。荆公新学。如果说这门学说围绕的是

    “道德”两个字,冯一博他们的新学核心就是

    “君子”。看似相差不多,但其中的指向却截然不同。简单来说,王安石用道德要求自己,冯一博用君子要求别人。

    王安石的思想是

    “外王内圣”。其中

    “内圣”指

    “道德性命”之学,

    “外王”指

    “新法”。转他要先建立道德系统,再延伸影响新法的执行。而冯一博的思想其实是外儒内法。

    他的想法,就是用圣人的学问,建立新的规则以约束别人。王安石的学说是标准的儒家,冯一博的新学则更接近法家。

    可惜,陈勤之对于他们的新学还是有些误解,并不想谈及这个。于是他便略过第一步的话题,直接问道:“说起结党,那老夫就要问问侯爷,结党最重要的是什么?”转一说起结党,很多人会想到四个字:志同道合。

    然而,冯一博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他觉得,所有改革的根本目的,其实是缓解阶层之间的矛盾。

    说白了,就是将既得利益群体的部分利益拿出来重新分配。拿得少的,或者说,为了不引起动荡,尽量只拿最不合理的部分。

    在不改变现有分配方式的前提下,让既得利益群体少吃点。转这就叫改良。

    拿得多了,既得利益群体肯定不愿意。两边最后要是掀起武装斗争,那就要命了。

    如果最终的结果,是彻底打破原有分配模式,出现新的分配模式。玩的是既得利益群体的命,所以就叫……革x。

    而想在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拿得不多不少。转让既得利益拿出不合理的部分,进行重新分配,并将不合理的分配方式加以修正。

    只对不合理的部分修改,变革。就叫改革。所以,改革问题既是阶层问题,也是利益问题。

    那么,在

    “志同道合”这四个字的背后,就还隐藏了四个字。那就是……

    “利益一致。”转听到冯一博的话,陈勤之不由怔了一下。随后,他的眉头紧锁?

    显然他想到了

    “志同道合”,想到了

    “选贤任能”,甚至想到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可他想到了很多可能,就是没想到冯一博的答案是这四个字。

    稍一琢磨,差点拍案叫绝。但再仔细想想,却又坚定的摇了摇头,道:“以利益聚人心,那样的改革不过是换下一批人,又上来一批人罢了。”转儒门向来羞于谈

    “利”。陈勤之虽然知道治理国家离不开利益二字,但他还是认为道德才是真正的基石。

    他认为,以利益聚集的群体,最终的目的也是利益。这样的改革,显然只会更糟。

    而听到这样的评价,冯一博却丝毫不慌,笑道:“改革改革,自然就是改旧革新,不论新旧,都要有人管理,所以只要换下一批人的同时,立下新的规矩,再缝缝补补,不就又是几百年?”他想要的改革,自然不是王安石那样费力不讨好的方式。

    转在他看来,王安石就是在错误的社会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