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宛城岁月之十二:内乡(1)

    第三十九章 宛城岁月之十二:内乡(1) (第1/3页)

    果如龙十三所料,临近内乡县城,已近黄昏。

    远远望去,县城后面的丘陵上依旧烟雾缭绕。

    「大当家」

    尚子义说道。

    「按照您的吩咐,在县城后面的山上一气开了二十口大窑,其中十口用来冶铁用来冶铅等,剩用来作为烘干、折弯窑使用」

    「还是与灵石县城一样,冶铁炉比大明的高、宽都多出一丈左右,大明的冶铁炉每炉可出铁料两千斤,我等的可多出一千斤左右」

    「也用上了淋钢法,其中用来锻造铳杆、火炮的使用的是木材作为燃料,所出铁料较好,其余刀、枪头、箭头、盔甲等用的是邓州的煤炭,同样使用船只运来的」

    「如此的话,十炉窑每日可出三万斤铁料也就是三百石,不过由于用上了苏刚制造的法子,每日只能使用一半的炉窑冶炼矿石,一半的则用来将生铁与熟铁放在一起煅烧,作为夹钢法是也」

    「这样的话,一半的炉窑用上了淋钢法,加上夹钢法的,每日最多可出两百石精铁」

    「用淋钢法所出钢料全部用在火铳、火炮上,用夹钢法的则用在其它物件上」

    龙十三点点头,所谓的夹钢法、淋钢法实际上都是他根据后世在书上看到的东西讲给山西的冶匠听后他们自己摸索的,此时江南一带用的是淋钢法,俗称「苏钢法」。

    虽然夹钢法、淋钢法早已有之,但各地都敝帚自珍,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当然了,作为朝廷肯定会向使用了淋钢法的江南或者接近江南法子的福建、广东两地的铁商下达缴纳钢料的任务。

    至于为何在北京、南京冶炼不出来,民间商人自然以矿石含铁量、杂质、淬火用的水质等不同敷衍过去,朝廷倒是大方得很,并没有追究。

    除了上述三个地方,其它地方冶炼所得大多数是质量一般的铁料,想要上等的铁料,则需要花大价钱购买才行。

    此时的物价,苏钢价比粮食,金贵得很。

    龙十三现在不缺人手,但是却缺铁矿石,因为夏馆镇的铁矿石品位较低,需要放置大量的铁矿石才能煅烧出上述数量的铁料。

    也就是说,一炉想要出三千斤铁,至少要投入一万斤矿石才行,这还是在提前做好了选矿(将被矿石上的杂质提前用小锤敲掉)所致。

    若不选矿的话,就要投入一斤才行!

    龙十三记挂着窑场,下了船之后并未马上进城,而是直接去了那里。

    因为他知道,按照工序,黄昏时分正是最后一批开窑的时候。

    果然,当一行人赶到窑场时,正好碰到了开窑!

    负责窑场的是交口堡的一位老冶匠,见到龙十三后自然是激动不已,虽然他们在山西时已经按照龙十三教给他们的法子实现了淋钢法、夹钢法的冶炼,但并没有达到眼前这样的规模。

    龙十三走到一座准备用淋钢法冶炼精铁的炉窑前,只见一名上身精赤的黑瘦汉子将出铁水的封口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然后炉窑前一大堆人都排着队推着一个个放着熟铁锭的小车等候在出口前面。

    「噗呲」

    炉水遇到空气后立即发出一阵声响,然后那些人赶紧推着小车从出口面前走过,走过时,正好让炉水淋在生铁上。

    由于熟铁是经过锻打的,含碳量较低,而生铁由于是使用木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