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走向现实的

    第四百二十三章 走向现实的 (第2/3页)

化生产线,一共有两个厂房,上万平米,但生产能力仅仅只能够支撑研发部门的小规模试验,并不能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要。

    基地里面还建有一个小型的特种合金加工厂,平时会从非洲各国购买一些原材料,自行小规模生产,不过产量也就能维持基地研发部门的试制而已。

    有些新配方材料,连特种合金厂也无法提供,全靠实验室制备。

    无论从成本计算,还是数量上来说,都无法承担大批量加工的要求。

    在厂房相邻不远处的地方,还有两个特种加工车间。

    那里加工的都是一些对环境、温度有要求的特殊部件,里面的制造设备,一些是从国内运来的,更多的是根据加工需要,自行制造的加工设备。

    赵工在天桥上看到一个部件加工完毕,立刻从天桥上走了下来。

    “这个小型火箭发动机,总算完成了,我这就给设备项目组送过去。”他从工作人员手上,接过一个两尺来长的玻璃盒,里面有一个直径相当于成年人拳头,二三十公分长的火箭发动机。

    在玻璃盒上,贴上一张标签之后。

    赵工将玻璃盒夹在手肘处,离开了防护严密的加工厂,走进了一栋五层楼高的基地办公大楼。

    这栋楼并不算高大,外面看起来也朴实无华,是基地的行政事务大楼,里面有很多工作人员来来往往,看起来非常繁忙。

    赵工拐了一个弯,走进右侧的一条通道,推开了一个写着“休息间”的房间大门。

    他走进去,里面一个人也没有,椅子都被摆放的整整齐齐,桌子上还有一盆花,靠墙的位置,还有一台饮水机,一台咖啡机和一台可乐机。

    转过身,房间的最角落还有一个衣帽柜。

    赵工走了过去,将里面挂着的几件衣物,移往一旁,又把一个固定的挂钩扭动了一百八十度,衣柜壁缓缓滑向一旁,露出了一个电梯平台。

    他走进去,关上电梯门,按下一组数字,电梯平稳的向下行。

    在电梯门关上的一瞬间,衣柜的挂钩也自动翻转了一百八十度,重新回归正常。

    看上去,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基地的核心研究实验室,全部都修建在地下两公里的地方。

    为了建立这个核心的地下研究机构,基地的工程队,从来到非洲之后,就一点点向下拓展,不断加固,直到下挖到接近两公里的地方,才转为横向掘进,并时刻进行固化处理,安装各种液压支撑臂。

    工程到现在,其实都还没有完工!

    目前只是把主要的核心研究室,全部转入到了地下,只在地面留有一些外围实验室。

    而按照最终设计,他们还要再向下掘进几百米,建立一个小型工厂,囤积一批物资,用于在特殊情况下,隐秘的研制开发工作。

    参与乌托邦计划的人,很多人都认为,可能他们一生都看不到这个计划实现的那一天。

    因此,如何在隐秘的条件下,坚持研究,成为他们考虑的首选问题。

    赵工在这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

    可现在,随着公司实验室,光子计算机的突破,模拟系统的搭建,大多数人从中发现了一丝亮光,似乎研究就要获得突破性飞跃。

    这项计划,要进行许多大型的地面、空间试验,以验证相关的研究成果。

    以前,冈比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