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考古界的小亮老师?

    第五十五章 考古界的小亮老师? (第1/3页)

    “啥?”

    “直播?”

    “我?”

    陈翰的脑海中有万千吐槽的话想说,但是都被他硬生生憋住了。

    领导交代的任务,那是没有任何拒绝空间可言的。

    更别提孔建文不但是陈翰的领导,还是他的导师,更是让他没有任何拒绝的余地。

    虽然,他是真的对如何做一个“网络科普工作者”毫无任何经验。

    但是任务交代了,那不行也得行!

    一百多页的喇家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报告,已经静静躺在了陈翰的邮箱中。

    他只有四天了解的时间。

    四天后的12月26号,星期六。

    他便要在所里给他申请的认证微博上,来一场直面网友的直播。

    “小陈啊,除了这个直播以外,日常里你也要多在新媒体运营这方面费一费心思啊。”

    “你看那个做法律科普的罗老师,做动物科普的小亮老师,还有做水果科普的杨老师等等网络科普工作者。”

    “他们在网络上都很活跃啊,不但经常发布一些科普视频,还有求必应,为网友答疑解难。”

    “这方面你要多和他们学习学习。”

    孔建文不断的向陈翰举例,同时也是为他指出了这新媒体运营应该如何做。

    比较庆幸的是,科普工作的新媒体运营,已经有前辈们踩出一条路了。

    孔建文举例的这几位在网络上很有热度的科普工作者,陈翰也是略有耳闻,甚至久仰大名的。

    那位搞法律的罗老师,是华夏政法大学,刑法学研究所的所长。

    小亮老师是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

    那位水果猎人杨老师,虽然在学术领域确实没上述两位牛,但是也属于民间植物研究学者中数一数二的大佬了。

    这几位大佬都是在自己工作领域中的杰出学者。

    同时也都不遗余力的在网络上做学科的科普和宣传工作。

    他们的出现,不但让更多原本对动植物、法律一知半解,甚至是根本都不了解的普通人,学习到了更多有用且好用的知识。

    更是让法律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原本相对冷门且没有吸引力的学科,重新被大众认识和喜爱,为这些行业吸引了非常多新鲜血液的加入。

    一方面是科普扫盲,让普通人更了解这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