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章 抵达三星堆

    三百一十章 抵达三星堆 (第2/3页)

就不一样了,它以人为主体、蓝本进行艺术创造,发挥了古蜀国那种浪漫的想象力。

    在当时,中原地区是威权政治、王权政治。

    古蜀国的政体就不太一样,占据主导地位的神权色彩比较浓郁,是以宗教来维系国家的运转,所以青铜大立人很可能就是最高等级的祭司或者是巫师的形象。

    因为是祭司或者巫师,所以在形象上,多要表现出一些“非普通人”的特征。

    所以这些青铜人像,在制作的时候,都融入了很多古蜀国人的浪漫,他们夸张化的制作出了这些眼睛十分大且外凸的“祭司”形象,是一种抽象的艺术。

    并不是说人家古蜀国人就真的长这个样子了。

    这点其实在欧洲的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文化早期时的一些人物凋像,壁画上也可以见到。

    欧洲早期的一些文化、民族的凋塑,人像,做的也非常抽象,抽象到看起来更像是蛤蟆,而非人...

    这种“抽象艺术”,一直广泛的存在于全球各地区的早期文明之中,特别是宗教文化越浓郁的文明,就越搞得抽象。

    或许古蜀国人确实是一群眼睛比较大的人种,但是人家只是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而已,不至于到金鱼眼的程度。

    而三星堆遗址,之所以被十分肯定的认为是华夏文化的遗址,是华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就是因为,三星堆文化虽然在蜀地独立发展,但是其文化本身,是接受了非常多华夏其他文化分支融合的。

    它主体的文化因素是本土的,又源源不断地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因素。

    它的青铜器铸造技术源自夏商时期的中原地区,从二里头到殷墟这些核心文明区域。

    其次,还吸收了长江中游地区石家河文化里的种植水稻、修筑城墙等生产技术。

    而一些玉琮和锥形器跟良渚出土的几乎大同小异,足可以判断三星堆还受到良渚文化的影响。

    西北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对三星堆文化的最终形成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可以说,开放性、包容性是三星堆文化一个最突出的特质!

    这是一个虽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