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二章 文化层真多

    三百六十二章 文化层真多 (第1/3页)

    站在一条被挖出来的土沟旁边,陈翰潇洒的说道:

    “我们这条t1,位于水坝北坡西端,靠近西边的畚箕山,方向与水坝方向一致,东西长10、南北宽4米。”

    “该探沟发掘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水坝与山体结合部位的结构,明确有无特殊的处置方式。”

    “此外,在前期的钻探过程中,在该区域发现了少量红烧土、炭粒等文化遗物,表明文化堆积的存在,有望为解决水坝的年代提供地层学依据。”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探沟啊!”

    “大家要努力发掘,争取不漏掉任何一点细节!”

    是的,陈翰“升官”了,他现在是t1探沟的负责人。

    算的上是“沟长”了,在他手下有社科院考古所的五六个考古人员。

    大家现在正在努力对这条十米长,四米宽的探沟进行文化发掘。

    目前,t1发现了宋代、唐代、周代、马桥文化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

    陈翰站在探沟的南壁剖面,能够清晰的看到剖面有七层的文化层。

    第1层是耕土层,灰黑色土,质地疏松,含有大量的腐殖质及少量石块。

    不过别看这是最上面的耕土,但是土层里却有不少好东西。

    不过厚0.18~0.26米的土层,就出土了少量青釉、酱釉、白釉瓷片、青花瓷片、原始瓷片、印纹硬陶片和夹砂灰陶片,可辨器形包括青花碗、青釉圈足碗等瓷器,以及砖、瓦、陶器。

    这说明,这层最上面的耕土层,如果按照文化分层的话,也算不得是近代土层,而是明清时期的土层。

    这是因为良渚古城所在的这块区域,因为上世纪20年代就被确定是一处古代遗址,所以后来建国之后,也一直没有把这块地区列位开发区,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所以最上面的土层,实际上也是明清时期的土层,有不少明清时期的砖瓦、瓷陶留下的痕迹。

    而到下面的第二层,就已经是宋代文化层了。

    第二层的泥土,是浅黄褐色粉砂土,较松软,夹杂灰白土块,厚0.14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