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七章 良渚之高级

    三百六十七章 良渚之高级 (第1/3页)

    良渚人的陶器类型还是很多很丰富的。

    光是炊器,就有陶鼎——这种陶鼎只能煮稀饭,想吃干饭,它是做不出来的。

    而煮干饭良渚人有专门的陶隔挡鼎和陶鼎甑,都是在鼎内有一个隔层,下面放水,上面放米蒸,这样就可以煮干饭了。

    在研究怎么做饭这方面,掌握了专业稻作物耕作的良渚人,当然是没少研究的,而且研究出来的东西似乎不错。

    像陶鼎甑这种烹饪方式,一直到现代都还存在,只是将鼎改成了锅而已。

    当然,有炊器,那就会有盛食器,就是上菜的碗,吃饭的碗。

    良渚人使用的盛食器主要是“豆”,而且是富有良渚特色的黑陶豆。

    豆这玩意吧,很像高脚盘。

    大汶口遗址已有陶豆出土,主要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后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

    大汶口遗址就在良渚北面的山东地区,而且最早在6100年前就出现了,和良渚之间是有过交流的。

    很显然,良渚的“豆”文化,可能就来源于大汶口文化的影响。

    不过良渚的豆,也有自己的演变风格。

    越到良渚晚期,豆把就做的越细长。

    看起来都不像是一个盛食器了,反而更像是一盏灯,也不知道良渚人用这么高脚的“碗”吃饭麻不麻烦。

    不过“豆”这种盛食器在华夏一直都很流行,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都是大部分华夏人普遍使用的盛食器,可见此器非常耐用、好用。

    当然,鼎也是一样。

    华夏的传承真的很神奇。

    最早出现于六千年前的一样盛食器和炊器,三四千年之后,居然还在使用,并且使用的人还更多了。

    这种动辄几千年的传承,欧洲人真的想都不敢想!

    他们到中世纪都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特色盛食器,只有简单的盘子和碗。

    也难怪欧洲人一直都不愿意承认华夏文化久远,不承认上下五千年。

    他们贫瘠的文化和想象力,根本不敢相信一个文化能传承这么久。

    井底之蛙罢了。

    当然,盛贮器(罐)、酒水器、盛酒器(杯),甚至滤酒器在良渚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