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李自成先憋不住了

    第153章 李自成先憋不住了 (第2/3页)

侮辱大王之处。

    所以大王您的使者索要沈贼书信时,左良玉怕惹怒了大王,就让人临时改写抄录了一封、删掉了那些对大王您不敬的言语?”

    宋献策指指点点,对着信上好几处言辞转折生硬的地方,言之凿凿,李自成虽然没文化,可经他一点拨,也意识到了问题。

    这一点,其实也不能怪左良玉疏忽大意,实在是事出仓促,左良玉想伪造也没法伪造得太精妙——主要是左良玉手下的文人幕僚,全加起来,文采辞藻也不能跟顾炎武相比。

    顾炎武代笔的那封沈树人密信,虽然只是离间计的一颗棋子,但顾炎武也是卖力好好写的,使出了浑身解数,所以言论颇有几分杀伤力,真被李自成看见的话,绝对是会怀疑其对左良玉的拉拢效果的。

    左良玉不得不删改,可手下人文采又太垃圾,这就让宋献策看出了脱节删节、文风不统一。实在是水平相差太大了。

    但问题是,崇祯十五年秋,天下能找出几个文采能跟顾炎武相提并论的文豪?就算有,以左良玉这种藩镇的名声,怎么可能吸引得到这种级别的文人,留下破绽也就是没办法的事情了。

    这点小动作,原本问题说大也不大,可架不住李自成也是个多疑之人,琢磨了一会儿之后,他还是觉得不能完全信任左良玉,便愤怒拍板道:

    “果然不能轻信左贼!这厮骗我各自撤去裕州、叶县的兵马,怕不是想配合沈树人偷袭吧?就凭他跟沈树人书信往来、删改欺瞒,就该让他付出点代价!

    传我将令,把原本打算调去郾城的最后两波人马,移防到叶县!左良玉这边,也不可不防!”

    宋献策觉得有点分散兵力,忍不住委婉劝道:“会不会过于谨慎了?纵然左贼有私心,可叶县在我军之手,桐柏山险隘不是左良玉能轻易翻越的,此前这点兵力已经够守住了。

    而且叶县地势险要,人口稀少,无水路可通大船,粮草转运困难,不像郾城直接靠着讨虏渠和汝水。在叶县驻扎兵力多、驻扎久了,就算靠吃人解决军粮,都没那么多当地百姓可吃。”

    李自成一抬手,示意宋献策住口:“小心无大错!再说了,这样也好趁机看看左良玉真心。孤就算增兵叶县,也会偷偷地去。甚至可以让左良玉再让那个郝效忠监督。

    咱就玩戏文里董卓李世民那招,而且反过来玩,‘夜里偷偷带兵进城,白天大张旗鼓出城’,告诉左良玉咱把叶县的兵力大半撤走了。

    要是左良玉也信守诺言,把对面裕州的兵力撤去大半,咱就相安无事。要是有个风吹草动,或者真的叶县驻军军粮不济,对面又有机可乘,咱就撕毁盟约,偷袭南阳就粮于左良玉!

    孤可是听说,南阳原本是杨嗣昌出击的根据,还是有一些存粮的,河南周边都被战乱祸害得没粮食了,劫了左良玉老巢的余粮,也能贴补一二。”

    宋献策听大王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背弃盟约誓言如喝水放屁一般轻松,他当然也不好再劝。

    ……

    这事儿终究因为李自成的多疑,撕开了一道裂痕。

    此后几日,李自成也如约多分了四五万兵力去叶县,而叶县那边原本该抽调来郾城的人马,也因此完全没有抽调。

    一来一回,此消彼长之下,李自成的三十八万大军,原计划该在郾城周边驻扎二十万,叶县最多三五万,开封周边留十万,剩下少量零星的四处散布劫掠补充粮草。

    现在却变成了在郾城驻扎不足十五万,叶县那边也达到了七八万,还有更多的预备队留在沿途后方,可以隐蔽起来随时机动增援,具体一时难以赘述。

    一言以蔽之,沈树人仅仅靠一封信、再加上让李自成的心腹看到顾炎武的存在,就把李自成给调动了,也让李自成部署到郾城正面的兵力,抽调削弱了至少三成,去提防并不存在的威胁。

    而左良玉也被沈树人调动了,他原本明明不想为沈树人分摊压力的。可是跟李自成拉扯出裂痕、并且让李自成知道了“南阳城里有杨嗣昌死前为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